关于芒种的随笔:芒种与椒陵民俗
学习啦:芒种这一节气里大家都忙着播种,这也是一年中最忙的日子了,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芒种与椒陵民俗》。
“背负着稻子,承担着麦穗,吹拂着高粱的波浪,散发着六月的的光芒……”这是林清玄笔下的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到处都是忙碌着的农民,古铜色的脊梁,闪烁着收获的喜悦;挥舞着的银镰,诠释着芒种的内涵。如雨的汗珠、发烧脸庞、酸疼的脊背、干裂的嘴唇,是麦田里的农民对生命最原始的体验,对芒种最深切的感受。
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呜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南宋诗人陆游的《时雨》诗,在诗中,陆游想极力摆脱免官后的失落情绪,看到“四野皆插秧”,乃萌发了久已潜滋暗长于心底的归耕之念:应时的雨水对芒种真是天赐良机,四面八方田野里都开始插秧了。家家吃着新麦煮成的香饭,处处唱响起采菱之歌。我一个糟老头子成了不耕不作的懒汉,从早到晚躺在竹床之上。稀疏的毛发不用束起,就欢喜这夏日雨后的清凉。院子里的树枝上,各种鸟儿藏匿其间争相鸣叫,藤架上的花叶发出阵阵清香。黄莺的羽毛被雨淋湿了飞不了,好像在劝我再来一杯。今天正好闲来无事,但到处都在忙种忙收,村野老人我也不甘寂寞,击壤而歌,但愿天下像唐尧与虞舜那样的太平盛世。
“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
“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芒种插秧是个宝,夏至插秧是根草。”
“芒种芒种,样样都种。”
从全椒农谚可以看出,到芒种节气,农忙季节已经进入高潮。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芒种是农忙季节,在我们皖东地区开始收获大、小麦,当地人称之为“农忙”。有谚语说:“麦黄农忙,秀女出房。”因此在此节气,妇女也要下地帮助度过“农忙”。前些年,每到“芒种”节气,农村中小学开始放“忙假”,时间一周左右。学生回家帮忙麦收。教师也组织起来,投入到“三夏”中去。
在全椒,还有用“芒种”天气,预测“夏至”节气或相关时段天气的习俗。如: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
“芒种雨涟涟,夏至火烧天”;
“芒种夏至是水节,如若无雨是旱年”;
“芒种落雨,端午涨水”;
“芒种夏至常雨,台风迟来;”
“芒种夏至少雨,台风早来”,等等。
“开秧门”是我们皖东全椒的芒种节气另一习俗。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开秧门”祭祀活动。在我县一些偏远山区至今还保留带有娱乐性的“开秧门”这一习俗,虽然农村劳作环境艰苦,文化生活刻板呆滞,但在“开秧门”的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用抛秧把子打泥巴仗互扔泥巴,个个被弄的像“泥猴子”似的,农民们的内心都却觉得喜庆。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这一天,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子,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由于芒种季节天气逐渐炎热,人体易大量排汗,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很容易导致倦怠疲劳、精神不振。因此,此时节芒种养生要注意多喝水。需要注意的是,当人体大量出汗后,不要立刻喝过量的白开水或糖水,可喝些果汁、糖盐水或有补充电解质作用的功能饮料,以防止血钾过分降低。如遇到高温天气,最好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可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比如苦瓜、冬瓜、桃、草莓、西红柿、黄瓜等。此外,在高温时段要尽可能减少外出,若外出,应采取防护措施,如打遮阳伞,穿浅色衣服,戴太阳镜,涂防晒霜,抹清凉油;要充分饮用凉开水、绿豆汤、菊花茶、饮料等;注意作息时间,保证睡眠,不要熬夜,戒烟戒酒。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张张淌汗的脸,一双双粗糙的手,一个个弯向土地的腰,在刀锋与麦芒之间,书写着艰辛和喜悦。这就是芒种。
公众号:天府散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