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印尼的随笔写作:印尼印象
学习啦:印尼是东南亚的一个大国,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特殊的热带气候,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印尼印象》。
印尼支教,一晃三月。
今年大年初三,我只身一人踏上“千岛之国”的支教之旅。下午两点从太原武宿机场登机,辗转广州白云机场、印尼首都雅加达机场,到达我所任教的省会城市,已是初四晚上8点多。
虽然我早做了衣着准备,只穿一件中袖衬衣, 但一下飞机,感觉还是有点热。到机场大厅一看,满眼都是VIVO、OPPO的广告,那一瞬间,仿佛自己还是在中国。
见到接机老师,简餐之后,又是6个多小时的车程,到我所任教的学校是凌晨3点,异乡的月光像有雾的太阳一样亮,照耀着Jember这座城市里陌生的街道和房子。
我的心情像窗外的星星一样闪烁,明天就要和任华三语学校的老师学生们见面了,心里还是有一丝忐忑:我该怎么和孩子们交流?他们会喜欢我吗?会喜欢汉语吗?他们和中国孩子一样吗?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和期待的心情,我即将走进异国,去体验一种全新的、从未经历过的生活。
我用印尼语做了自我介绍。他们听我说印尼语,非常开心。“你好!”“你是中国老师吗?”“中国的老师终于来了!”几句印尼语一下子拉近了我与本地老师、同学们之间的距离,新的生活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工作之余,为了能够尽快地适应融入印尼的生活,我经常跟着本地老师出去玩,去了解校园之外的生活。
走在Jember的街上,吸引你的是很多清真寺、基督教教堂以及其他宗教的建筑。印尼人必须有宗教信仰,身份证上明确标注宗教类型。印尼有五大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印度教(主要在巴厘岛)。伊斯兰教人数最多,约占印尼总人口的87%。伊斯兰教一天祷告五次:四点、十一点半、三点、五点半、七点。
他们最重要的节日是开斋节,就像我们过春节一样隆重。但每年开斋节的日期是不定的,需按伊斯兰教的教历来确定,去年的开斋节是5月26日-6月25日。今年的开斋节是5月16日-6月15日。每逢开斋节,他们要封斋,日出之后到日落之前不能吃饭。所以这一个月,中午我想在外面吃饭都很困难,因为很多饭店都关门了。
有时候同事会教我印尼语。去到同事家里,我会尽量用所学的印尼语与同事家人交流。有一次我去麦佳老师(本土汉语老师)家,发现她跟她妈妈说的像是另外一种语言。一问才知道,原来印尼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100多个民族,几乎每个族(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我的同事麦佳的爸爸是Oseng族 ,妈妈是爪哇族,她会说爪哇语,Oseng族语和印尼语。
在穿着方面,印尼还是相对保守的,一般要穿有领有袖的上衣,女生裙子要过膝,不可太过暴露。
印尼有一种衣服叫做“batik”,是他们的传统服装,也是正装。巴蒂服属于岛服,有丝质的,有棉质的,质量差别很大,价钱自然也各异。这种衣服五颜六色,又以土黄色、灰蓝色、暗红色为主。着色全部采用蜡染,与我国贵州少数民族的蜡染工艺相似。
为了了解蜡染工艺,在一个周末,我去了附近一个制作Batik的地方,亲自体验了一下蜡染工艺。
印尼的食物大多以煎,炸为主,口味偏甜,辣。这和当地的气候有关,食物在炸过之后,不容易变质。主食以米饭为主,每天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一般饿了就吃。如果在饭店吃饭,记得一定要点饮品,不然别人会觉得你很奇怪。
在印尼,面食比较少,而且它是一道菜,不是主食。对于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山西人,想吃面条馒头只能自己动手做。所以每天去菜市场买菜回来做饭,也成了我一天中最快乐的事情。突然想起汪涵曾说:“我们去菜市场挑选食材,其实就是偶遇与重逢。翻炒就是情感的升温,糖醋就是情感中的蜜意,做一碗面条,何尝不是柔情,家厨里的感觉,就是爱。”
在印尼,你几乎看不到高楼大厦,到处都是平房,最高的就是有钱人家的小别墅,二层楼。因为土地多而便宜,人们一般会买宅地自己盖房。房子虽然简陋,但很漂亮。他们迷恋色彩的变化,总是会给房子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有的还会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而且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只要自己觉得漂亮就可以。
印尼人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和摩托车,普通人出行大部分是摩托车,自行车很少,电动车更没有,路上行人也很少。路上没有限速标志,红绿灯很少,更看不到交警。
我住在市中心,从早到晚,摩托车声不断,好在现在已经习惯了它的声音,但还是习惯了不了摩托车的速度,下午想去马路对面的便利店,在路口站了5分钟,都没过马路对面……无奈又返回宿舍。
当你在印尼生活一段时间,你就会爱上这里蓝天白云下的椰风海韵,爱上这里热情、友善、淳朴而又充满智慧的人群。在这里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没有功利、毫不世俗,淳朴真挚、挥之不去的风土人情!
但愿笔尖的文字能表达我所见所闻所感之万一,从而留下一段值得回忆和纪念的青春故事。
公众号:沁中文艺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