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随笔写作 >

小学教师教育随笔:写给二年级家长的话

时间: 家志1175 分享

  学习啦:二年级也有二年级的烦恼,刚刚升上二年级的孩子应该可以怎么家校配合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写给二年级家长的话》。

  孩子升上二年级了,很多家长都悄悄松了口气,但是新的问题又摆在面前了:孩子怎么变得磨磨蹭蹭了?该怎样指导孩子看图写话、写日记?……是的,二年级也有二年级的关注点。

  首先是别让孩子学习“掉链子”。有的孩子过了一年级的新鲜劲,在二年级会有些松懈,上课不够专心,所以家长还需及时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抽查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二年级的语文每课要掌握的生字比一年级多了好几个,一学期下来,几百个生字,要完全记住记清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对生字的巩固还需家长的帮忙。及时给孩子听写生字词,或者让孩子写写句子,都是帮助孩子掌握生字的好办法。

  对于孩子日常作业或考试中出现的错字,家长可以采用词语的形式记录在一个错题本,通过词语的整体性去记忆一个常错字,其效果会比单独记忆一个汉字好得多。

  还可以采用“拆字”的形式,让孩子把出错的生字拆成几个相关联的部分去理解,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生字记忆的准确率了。例如:“拔”和“拨”,经常有孩子混淆,如果告诉孩子“许多朋友一起拔,‘拔’的右边就是‘友’字加一点。”有了这一场景的记忆,孩子碰到“拔”和“拨”就能很快区别开来。

  采用一些儿歌帮孩子区别形近字也是一个减少错别字的好方法。如“己”“已”“巳”这三个字,有一首儿歌:自己张大口,已经出了头,巳时关大门。因为“自己”的“己”字的“乚”是没有出头的,“已经”的“已”的“乚”是有出头的,“巳时”的“巳”的“乚”把口都封上了。像这样的儿歌对孩子区别形近字,减少错别字是很有帮助的。家长有时也可以动动脑筋编这样的儿歌,或者让孩子编编这样的儿歌来记忆生字。

  其次,让孩子复述课文内容,或者看图讲故事,都有利于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如果说,一年级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那么二年级则应该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孩子复述故事书的内容,讲讲课文的大概,说说图画画着什么……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在考试时,对试卷中的“看图写话”“我会写话”,孩子就不会把画面的意思理解错,或者只有干巴巴的一两句话,写完“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就没有话说了。

  支持玩耍。玩耍,对一些家长来说是很不认同的,尤其是个别男孩的家长。家长们可能会这样想:男孩本身就贪玩,再支持他们玩的话,心就收不回来了,成绩肯定就一落千丈了。

  其实玩耍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会玩的人他的兴趣广泛,他的人生也会跟着精彩得多。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孩童时期的玩耍,很大程度奠定他们的人生基石,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性格形成。会玩的孩子,一般性格比较开朗,在玩耍的过程中,他们的身心和大脑都得到发展,他们不仅学会一种新的技能,也学会怎样协调人际关系,在团队中怎样合作。

  很多家长会奇怪孩子已经读二年级了,怎么还在玩幼儿园的玩意儿。其实,对孩子来说,同一种玩具,每一次玩都能带给他新的体验。每一次新的玩法,都是一种创造力的提升。如果家长能抽空参与孩子的游戏,或者抱着欣赏的心态旁观孩子的游戏,肯定会被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打动。

  如何让孩子协调好玩耍和学习,这是家长们最为烦恼的。其实还是那句老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长跟孩子确定好时间:周一到周五,每天先完成作业再玩耍,或者完成一半作业玩半小时;周末的作业尽量在周五晚上完成,周六日可以全家总动员,周末一日游。这样孩子学得有盼头,玩得有劲头,不是挺好的吗?

  学点才艺。二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中孩子最轻松的时候,没有了一年级的战战兢兢,课业负担也不重。如果孩子在幼儿期没有专门学习艺术,那么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接触一点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了。音乐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美术可以培养孩子审美能力,舞蹈即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律动感。即便是剪剪贴贴的手工,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琴棋书画,让孩子接触一下没有坏处。我们不需要采用“虎妈”“狼爸”的方式把孩子训成大器,培养成名成家。我们只需要这么想着:让孩子沾染一点艺术的细胞吧,说不定多年以后,当孩子再次接触到的时候,他懂得欣赏;当孩子想要用的时候,他可以凭记忆露一手,而不至于连旁观欣赏的能力都没有。

  分担家务。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如今已经越来越被家长们忽视了。让孩子分担家务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二年级是孩子分担家务活的最佳时机。作业不多,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也渐强,这时学什么都容易上手。叠叠衣服,洗洗碗,扫扫地板,擦擦桌椅,都是孩子可以做到的。而且,孩子在这个时候对家务活的兴趣也最大。等到孩子三四年级,被家长伺候惯了,再来叫他干家务,不仅推三推四,还可能“雷打不动”。家长别因为自己对孩子的溺爱而毁了孩子的人生。

  公众号:木子说教育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6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