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观后感 >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1000字

时间: 家志1175 分享

  学习啦:《药神》一片最近大火,里面把对于医药行业现状的困苦赤裸裸的展示在国人面前,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或许也能从中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药神》一片,我给8分,我期待它票房爆棚,但不希望它被封神,我不觉得它是“能改变国家的电影”。

  这8分,2分给故事的原型,2分给编导的选材,2分给演员的表演,最后2分给它能激起的波澜或涟漪。

  影片不是靠思想深刻取胜,它只是提供了很多人避不开去的现实。相比那些清宫帝王、神战谍战、霸气总裁等,凌乱慌张无奈焦虑绝望的那些现实,可能与我们关系更大,所以我们很容易被带进去,泪流满面,然后喋喋不休。

  影片虽没给出良药,但它戳中了痛点:看病难,吃药贵。

  就冲这个题材,就能收割赞叹一片。

  赞美已被人谈得够多了,除了“封神”之外,其它的我基本同意。这里我就去聊聊扣掉的那两分。

  1、对“看病贵”的原因简单化处理,设立了片中唯一的反角——医药代表,以及唯一的反面势力——医药公司。

  这是我出影院后立即就想到的,后来在网上也看到了类似的质疑。

  我们能有特效药吃,首先应该感谢医药公司,如果没有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研发研发研发,医药的进步根本无从谈起,我们渴望活命的诉求更无法满足。当然他们是追求利益的,但追求利益不是原罪,反利益才是。

  片中连真正的假药商人,最后都塑造成了不出卖男主的角,唯独把真正的医药公司弄成下怼群众、上怼政府(在警局竟然还想发号司令)的丑角、反角,有点不够厚道。

  中国假药泛滥,片中用一句“又吃不死人”为此开脱,算是转移火力吗?

  2、新药昂贵不一定全因为贪得无厌,还可能因为成本高昂,包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这个可以不说,但不能误导。

  开发新药成本巨大,这已经是众所周知。这其中不仅涉及到少则十几亿、多则上百亿美金的投资,更重要的是少则十几年、长则数十年的时间成本。

  一种新药,“从理论阶段构效关系的研究,到合成路线的规划,到制药工艺的开发,再到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的验证,再到剂型的选择,最后把药做出来”,这已经很漫长了,可这才是新药面世的前奏。

  接着还有漫长的、动辄十几年的临床研究,这中间随时都可能前功尽弃、胎死腹中,因为成功率一般仅为5%。

  临床研究结束,还要面对新药注册的种种难关(我们看到《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里就是没有获得注册的药),少则几个月,长则数年。

  片子重点不在此,当然可以忽略不谈,但误导观众将火力集中于此,怕是会有后遗症的。

  如果没人研制了,没有特效药了,才是病患者的最大悲哀。

  据说,原型药企历经50年耗资120亿美元研发此药,期间并没有得到任何政府或社会资助,而仿制药之后2―3年间便出现并销售,使得药企血本无归。看到这种消息后,有莫名的紧张和慌张:我们天天吆喝的可持续,能从哪里来?

  其实,药品定价还有两个核心的元素:医保和关税。这里就不展开了;影片无法聚焦于此,理解。

  3、题材敏感,过审不易。但还是可以有多一些的表达,让“看病贵”的现实,更立体。

  如,购买廉价仿制药是不是唯一的出路?

  如,印度政府的“药物强制许可制度”(被世贸组织认可,由政府授权制造正版特效药的仿制药,直接绕过专利权这一环节)可不可以推行?

  如,靶向药的整体医保问题有没有可能、有没有实力实施?医保资金有限,该保谁的命?(注:现在大多数癌症所对应的靶向药,还没有得到和格列卫一样的待遇,依旧面临高价问题,仍有大量患者需要从印度代购。)

  如,续命药和违法药的两难,折射的是个体的命运还是群体?需要站队表态吗?

  如,生死为大,面临死亡的挣扎是不是就可以获得天然的正义?

  ……

  4、“法理”和“情理”不是简单的二选一问题,站前者会伤人心,站后者会伤公平,两者之间的博弈和权衡,互相推动才是正道。这个片子把警察队伍整体丑化了,把周一围的内心戏给小透明了。有非A即B的嫌疑。

  片子里面,医药代表要追查印度药的细节,被艺术性地黑化。而事实上,从商业文明角度来看,他们是合法的,仿制药才是非法。对仿制药制售,我们可以同情,可以默许,但至少做到不颂扬。

  虽然普罗大众乐于看到“情大于法”,但如此渲染情绪并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程序正义的概念,对于缺乏常识的“大多数”很可能不利。事实上,忽视法律的严格最终的受害者常常就是这些“大多数”。

  生活比剧本更严酷,当法律不再有标尺的作用,我们将呼告无门。

  药品的注册监管是必需的,药企的高额利润也是合理的,病人的生存权利更是天经地义的,程序的正义和人道的怜悯总是会发生碰撞,创新进步与普度众生也经常会相悖而行,这是近乎无解的矛盾、两难的抉择,明明每个人都没错,却不得不在一起相生相杀,甚至你死我活,可能这才是更深意义上的真实。

  能推动体制朝着有利于个体存续上发展,同时能谋求世界整体的发展,或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进步。

  前两天看到朋友圈在转一位美国华裔家长的话:我只是想你获得更好的生活,你想要的却是更好的世界。深有感触。

  5、“穷”,是这个片子留给我的记忆点之一。

  “Life is money”这是徐峥第一次去印度拿代理权的时候说的;后来江湖大骗子张长林说,“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片中一位大妈在哀求警察时说:“我生病吃药这些年,房子被吃没了,家人被吃垮了……”

  穷病,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命存在样式。前段时间有个爆款文叫《你弱你有理》,鞭挞了一下穷人思维。这放在某些场景中可以成立,但面对生死就不成立了。

  无论贫穷富贵,我们都有生存权。渴望生,是每一个人的本能与权利。

  “鸡蛋与高墙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一边。”这是村上春树的名言,打动过很多人,影片也通过这个站位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在维持法度、积极打击违规药品的警察,维护自身权利、合理合法起诉仿制药的正版药公司,以及想要活命而购买走私药的穷人之间,影片立场鲜明,完全倒向穷困的患者,尽管警察是义不容辞,药企是合情合理,但“穷”字和“死”字相结合,让后者变得更情有可原、理直气壮。

  生死之外都是小事!生死之外果真都是小事?

  片中有位牧师,会飙英文,应该是知识分子,但从头至尾他只是尾随男主,未曾有丝毫死生之外的考量,这算是对信仰的一种“嘲讽”吧。

  6、还有一些逻辑,我没想明白。男主在病友(姑且用这个称呼)过世后,毅然决然地哪怕倾家荡产、哪怕身陷囹圄也要为病人们买药。由家暴男到大英雄这样的跳跃飞升,内在的逻辑还是稍稍欠缺了一点。别人的生死和自己(或自己家,对自己至关重要的那些人)的生死,所反弹的力量是不一样的,这里完全可以有其他的细节设置。像开头的铤而走险,是因为老爸的手术费,这个就比较有逻辑基础。

  影片结尾,众人相送与印度街头的神行呼应,对男主进行了神化处理,总觉得有点夸张。再用画外音、字幕以及对话,一口气解决掉了所有矛盾冲突,让人觉得光明来得太突然、太容易了。

  在网上看到一个药企从业者的说的一件事,很感慨,引录如下:

  “他们无法参与我们的临床试验。在中国,罕见病制度不完善,大部分的药物医保是不涵盖的,已经在国外上市的药物很难进入中国市场,参与临床试验是很多患者接受治疗的唯一希望。美国患者因为有其它药物,并没有积极参与我们的临床试验,因此我们面向海外招募患者。我试图帮助中国患者进入这个临床试验,然而得到的答复是不接受中国人。不是药企歧视中国人,高层的解释是:中国患者没有其他治疗方案,他们就像溺水中的人,你即使给个狼牙棒,他们也会接住,但是这样就给了药企太大的优势地位,存在利用弱势群体的可能,因此根据美国相关政策和伦理学规范,只能招募有其他治疗方案的患者。”(摘自豆瓣)

  这种逻辑,你会跳起来反对,还是承认其理性呢?

  美国有孤儿药法案,那是影星和议员以及普普通通的病友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和积极发声,才得来的。

  我们不必指望英雄,学会为自己发声就好。这个世界没有药神,只有一地鸡毛的世界和一地鸡毛的我们。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我不是药神》千真万确是部好片子,能过审更是不易。在娱乐至上的时代,能奉献出如此厚重(沉重)的现实主义作品,并引发全社会的讨论,善莫大焉。

  感谢宁浩、徐峥、文牧野,感谢所有演员(演技集体在线),感谢所有让这部电影上映的人。

  我不是杠精,我只是不希望简单化,一时脑热,去震惊、去欢呼、去筑神捧神。

  祈祷众生不陷于病不困于贫。

  公众号:卷子路上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6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