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的教育随笔:你疯了吗让孩子这样精读?
学习啦:专注做最重要的事情,才是成就一个真正人才的必由之路。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你疯了吗让孩子这样精读?》。
关于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已是尽人皆知,同时,阅读的方法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要有精读和泛读。
泛读可以泛泛而读,精读必须精细而读。于是乎,各种“精读”的招数纷纷被发掘出来。
这里举两个我自身经历过的典型例子。
其一,是我曾经花钱买的一个课程。我依稀记得主讲人好像是某重点中学老教师,讲怎么带着孩子精读。
记得有好几个步骤。
首先是选书,当然要选《老人与海》这类高大上的名著;接着先粗略读一遍知道故事情节,然后开始字斟句酌地读——每页选择精彩处或者有感触处,画下来,在旁标注感受,可以是想法,可以是品味,可以是知识积累,可以是语言运用心得等等,不一而足;读完一遍,如果有时间和兴趣,可以再来一遍,第二遍仍然可以继续添加批注,直到书本变得面目全非,烂熟于心;接着老师会就整本书带着孩子们做一个讨论、交流、总结;最终让孩子们把对整书的感受写成读后感。
初听此观点,心情激动不已。立即拿来主义,实施起来。记得当时是带着孩子们读《蓝色海豚岛》,要求如此如此这般这般。讲台下面哀嚎遍野:“怎么看个书还这么麻烦!”只好一番摆事实讲道理压制下去。好在我为人亲切,在学生中的人气还不算低,这个任务算是顺利布置下去。
约定时间大概是一两周。认真听话的孩子拿出的画批真心让人臣服,密密麻麻,各色笔触,颜色各异,风格各不相同。
不听话的孩子则几乎全书空白。
但讨论时,情况亮了。发言的亮点却往往集中在是并没有过于精细画批过的孩子中,而那些优秀画批者以听众为主。
反思发现,优秀的画批者以女生为主,多为内秀型,不喜公众表达,而不听话的读者以男生为主,多为外扬型,擅长发表见解,两者并不冲突。
结论是,认真画批与否,在帮助孩子理解方面并无区别。
如此麻烦繁琐的读书过程,最终结果竟然与轻松一遍读书的表现别无二致。
教育真的需要如此麻烦吗?
理解文本真的应该如此训练吗?
我表示怀疑。
其二,教学中的“画批”。
初次接触预习“画批”时,真心感叹发明此举者的用心,可以考验孩子是否认真读文,是否理解;如果不能理解,就成了其对课堂的听讲效果的一种督促和检验,提示孩子上课时此处要认真听讲。
每次检查这类作业时,也是冰火两重天。
一重天是火,细致入微,画线笔直认真,批注细腻丰富,字数多得仿佛都可以另写一篇此文。
一重天是冰,或者空白,或者懒懒几条曲线横着,几个小字写着。
但是听听火这边的孩子说什么:老师,您知道我用了多久才完成这次画批吗?整整一个上午!
再听听冰那边孩子说:老师,我预习了读课文了,我觉得没什么可画可批的。
我把火这边孩子的课本扔给他,学习一下吧。
待会儿交上来的“补画批”居然是拷贝过来的。一张苦苦的小脸捂住肚子哀求着:老师就让我过关吧!我还得去小便呢!
无独有偶,跟集体共读《蓝色海豚岛》一样,最终的精彩发言与理解并不与画批是否认真挂钩。
可惜我认识问题有点儿晚。我曾经大批量拍认真画批的作业在群里,表扬火这边的同学;冰那边的孩子家长坐不住了,下次冰这边的孩子越来越少,花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或者一个晚上做这项作业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这都是我犯过的罪啊。真的要认罪。
因为这样的作业就是浪费孩子的生命。
这种认知和行为背后所透露出来的担忧早已凸显:如何提升孩子理解力?只有通过这种对白话文的条分缕析才能提升对白话文的理解。
这种想法和做法明显犯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
白话文的理解真的来自对白话文的条分缕析?
白话文的语感真的来自对白话文的烂熟于心?
错。
语言、文学,不是数理化,不需要清清楚楚一条线,而是模模糊糊一大片。
对于语言、文学,需要的是沉浸,是熏陶,是陶冶,而不是以科学的精神去剖析去研究去分析,才能了然于胸。
所以难道我们疯了让孩子如此精读?
如果让孩子光是如此精读课本还好,反正没几个孩子喜欢课本;如果让孩子如此精读课外书,名著,惨了,你要倒尽孩子本来热爱文学的胃口!
白话文可以读一遍,可以读二遍,但是三遍四遍五遍……还研究,还分析,还总结,还批注……肯定要烦到吐,烦到再也不想读那些所谓名著了。
因为此时的名著不再意味着感触心灵,不再意味着打动心弦,不再意味着感悟到哲理深刻,领略到对自身有指导作用;而是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无聊繁琐,意味着惨不忍睹的支离破碎。
光批判没用。
到底该怎么精读?
精读就是反复诵读。反复诵读就是精读。
白话文不适合精读。常读常新,意味深长的古典名著才适合精读。精读这些中华精神家园的瑰宝后,再加上一些生活人生阅历,再回过头来看白话文,简直是小菜一碟,不攻自破,还用反复画批?反复揣摩?一眼看去,一览无余。
为什么清朝的贵族(培养皇子)教育效果卓著?培养出了一批治国平天下的好皇帝?
其中重要一环就是把该诵读的读够120遍。即使会背了也要读够120遍,少一遍都不行。
【以下转载于互联网】
虽然帝王之家的子弟不用通过科举制来升官发财,但对读书还是很重视的。清朝皇帝非常重视皇子的教育,早在清军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一边忙于打仗,一边还延聘汉人学者为师傅,“以万金供养之”,教育其年幼的子孙。因此清朝多数皇子精通经史、诗词歌赋与骑射。
参观过北京故宫的人,对故宫乾清门内东侧的廊房一定不会陌生,这里曾是清朝皇子皇孙们的读书处——上书房。上书房是清朝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简单的来说,上书房就是皇宫里的贵族学校,皇子从小在这里苦读诗史,学习经国之略。
清朝规定,皇子6岁(虚岁)开始读书。康熙五岁即开始读书学习,其刻苦程度在历代帝王中堪称无人能比。康熙要求自己对师傅教习的汉文古籍每天须诵读一百二十遍,“年无间日”。
康熙非常重视子孙的教育,在中国历代帝王里是非常特殊的。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学校教育。在上书房,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点至下午3点,共计10个小时。
上书房师傅对皇子们的要求非常严格,皇子们必须早上五点钟之前赶到上书房。虽然规定是卯时开始读书,但皇子们要在寅时到无逸斋复习前一天的功课。算起来,他们差不多每天凌晨四点前后就要起床了,而且不管风雨交加还是严寒酷暑都不得缺席,这对少年皇子的心志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上书房的学习课程主要有四部分:一是汉文和儒家经典,五经、《史记》、《汉书》、策问、诗赋等。二是汉字书法,康熙爱好书法且有所成就,他要求诸皇子勤学苦练,因此自康熙时起,书法也成为皇子们的必修课。三是满文和蒙文,清朝的官修编年史书和许多典章仪制等都是用满文写成的,身为满族后裔对这些祖先的历史等必须阅读和熟悉;另一方面,清皇族和蒙古有着特殊的部族联姻关系,蒙古各部族的拥戴和支持是清朝统治不可缺少的基础之一,因此蒙古文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外交语言。另外有一门课程则是弓箭骑射。弓箭骑射是八旗子弟的传统技艺,满族就是在马上夺取天下的,上书房前的一片空地就是当年皇子们练习射箭的地方。
(皇族教育课程:经典、书法、外语、体育。——依然)
上书房每天规定的学习时间是早上两小时读书、背书,下午两小时体育活动,就是练习射箭,其余时间休息、吃饭也都在上书房。早上师傅来到上书房后,先检查皇子们的功课,让皇子背诵前日学习的章节,背到朗朗上口、一字不差,再接着讲解下一段,然后再让皇子们背诵。
到了上午七八点钟,在乾清门上朝的皇帝上朝结束,皇子们的读书已经四个小时了,正好休息。有时候,皇帝听完早朝会特意弯到上书房来,让皇子们背诵一段书,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
到了午时,有侍卫送来午饭,老师和皇子们在各自的座位上用餐。用完餐后一般不休息,花一些时间复习前面所学内容或是练习写字。这时候如果在冬天还好,如果是夏天正是暑热难当的时候,而皇子们按照规矩读书的时候再热也是不许扇扇子的。
下午两点左右,皇子们来到上书房外的空地上进行体育活动,练习骑射武艺,同时也是休息。负责教骑射的“谙达”(满语意为教习)身份不比上书房师傅,他们在皇子们眼里至多也就是服役人员罢了,而教习四书五经和儒家经典著作的师傅就不同了,皇子们哪怕当上皇帝,对其仍然敬畏有加。下午至晚上六七点钟,皇子们常常还留在上书房里,复诵诗文或是赋诗、写字,十分用功。
从早上三点大约到下午七点,不是一天,天天如此,“无间寒暑”。所以康熙皇帝有三十五个儿子、九十七个孙辈,全都学有所成,有做皇帝的,有成为丹青高手的,有成为科学家的,没有一个是纨绔子弟。可见上书房这所皇宫里的特殊学校,不光是造就皇帝的摇篮,在培养皇家子弟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面也是卓有成效的。
《康熙起居注册》等书记载: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初十日,皇子一天读书的情状:
寅时(3~5时),皇子在书房读书,复习前一天的功课,准备师傅到来上课。
卯时(5~7时),满文师傅达哈塔、汉文师傅汤斌和少詹事耿介,进入无逸斋,向皇太子恭行臣子礼后,侍立在东侧。
辰 时(7~9时),康熙上完早朝,向太皇太后请安之后,来到皇太子读书的畅春园无逸斋。皇太子率领诸臣到书房外台阶下恭迎。康熙入斋升座,问汤斌曰:“皇太子书背熟否?”汤斌奏道:“很熟。”康熙接过书后,指出一段,皇太子朗朗背诵,一字不错。康熙又问起居注官:“尔等看皇太子读书如何?”奏道:“皇太子睿质岐嶷(yí), 学问渊通,实在是宗庙万年无疆之庆!”康熙嘱咐他们对皇太子不要过分夸奖,而应严加要求。检查完皇太子的功课,康熙回宫。
巳时(9~11时), 时值初伏,日已近中,骄阳似火。皇太子不摇折扇,不解衣冠,凝神端坐,伏案写字。师傅达哈塔、汤斌和耿介,因为年迈暑热,晨起过早,伫立时久,体力不支,斜立昏盹,几乎颠仆。皇太子写好满文一章,让师傅达哈塔传观批阅校对。汤斌奏道:“笔笔中锋,端严秀劲,真佳书也!”达哈塔也奏道:“笔法精妙,结构纯 熟。”皇太子又将《礼记》画定的篇章读120遍。
午时(11~13时),侍卫给皇太子等进午膳。皇太子命赐诸师傅也吃饭。诸臣叩头谢恩后,就座吃饭。膳后,皇太子没有休息,接着正襟危坐,又读《礼记》,读过120遍,再由汤斌等跪着接书,皇太子背诵。
未时(13~15时),侍卫端进点心。皇太子吃完点心后,侍卫在庭院中安上箭靶。皇太子步出门外,站在阶下,运力挽弓,扣弦射箭。这既是一节体育课,又是一节军事课。是为教育皇子们“崇文宣武”,治理国家。
皇太子射完箭,回屋入座,开始疏讲。汤斌和耿介跪在书案前面,先生翻书出题,学生依题疏讲。
申时(15~17时),康熙又来到无逸斋。皇长子、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同来侍读。康熙说:“朕宫中从无不读书之子。向来皇子读书情形,外人不知。今特召诸皇子前来讲诵。” 汤斌按照康熙的旨意,从书案上信手取下经书,随意翻书命题。诸皇子依次鱼贯进前背诵、疏讲。皇五子胤祺因学满文,所以只写满文一篇,圈点准确。康熙亲自书写程颐七言律诗一首,又写“存诚”两个大字一幅,给皇子们示范。群臣称颂说小字“秀丽”、大字“苍劲”。
酉时(17~19时),侍卫在院中张侯之后,康熙令诸子依次弯射,各皇子成绩不等。又命诸位师傅射箭。随后,康熙亲射,连发连中。天色已暮,诸臣退出。皇太子等在畅春园无逸斋一天的功课完毕。【以上转载于互联网】
还在担心买不起学区房吗?还在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而殚精竭虑吗?
仔细看看,这才是真正的贵族教育。
请问,皇太子们读过白话文吗?做过批注吗?精细画批了吗?热烈讨论了吗?写读后感了吗?
然而,个个文韬武略。
康乾盛世并非浪得虚名。这治国平天下的本领确实是从反复诵读经典(育智)和马上锻炼(育体)中来的。
不要再浪费孩子的时间去做那些无用功了。
公众号:读书巴学园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