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笔下的青年鲁迅
学习啦:关于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事迹我们听说过许多,然而鲁迅的内心经历的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我们或许可以从另一个文豪的笔下去探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太宰治笔下的青年鲁迅》。
关于鲁迅先生的传记和回忆文章,数量很大;然而以鲁迅为主人公的小说,目前可能只有这一本薄薄的《惜别》。
作者太宰治,日本著名小说家,无赖派代表,这两年他的《人间失格》在中国很是风行。《惜别》发表于1945年,是受内阁情报局和文学报国会的委托创作的。不过太宰治自己特别说明,即使没有这样的委托,自己也打算写一部这样的小说;在写作过程中,委托机构并没有干涉,交稿之后也没有任何修改,可以说是太宰治的自由创作。
小说以鲁迅在仙台医专的同窗为叙述视角,采用的是“日本东北某个村庄执业的老医生的手记”形式,对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生活和思想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小说的内容一部分来自于鲁迅本人的作品,更多地则是源于作者的想象力和理性的推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太宰治对中日两种文明采取的是宽容的态度,塑造了鲁迅先生直面现世的病弱与无力,展现了他青年时期精神的成长与转向,尤其花了很多笔墨来展现鲁迅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思考与反抗。书中借鲁迅之口表述了一些精辟的观点,譬如“不论多伟大的思想,如果沦为高谈阔论的装饰,那便丧失了生命力。已经不是所谓思想了,而是文字游戏。”
“所谓文明,不是生活方式多么时髦,能做出清楚的判断,才是文明的本质。要能凭本能看穿伪善。而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就是我们所谓有教养的人。”
“文学就是一个国家的镜子,所以如果一个国家认真努力的时候,就会有好的文学。表面看来,文学知识那些柔弱文人们游戏额工具,无关国家兴亡,但它又确实反映了国家的实力。可以说是无用之用,决不能轻视。”
这样的一些语句既符合鲁迅先生本人的思想,又何尝不是太宰治的文化观念呢?
小说中对著名的“幻灯片事件”有着不同的解读。太宰治认为“那并不是他转变的决定性因素,只是促使他发现自己转变的契机。他绝不是看到那个幻灯片就转向了文学,而是早就喜好文学。”“仙台时期的周君,在现代文明中迷失,为了寻求病床,曾经敲开过教会的大门,但并未得到救赎。……不断审视自我、反省自我的过程如地狱般痛苦,但正是这痛苦让他越来越接近文学,而文学正是人类感情的画卷,文学也正是他一直热爱的道路。”这样一些说法,我以为是深得其味的。
过去,我们一直在说,鲁迅弃医从文,终成一代文豪。这只是一个结果,然而事情发展的本来过程是漫长的。一个医学生突然转行,下定决心从事文艺,就成了大师,这只可能是一个偶然事件。如果去分析鲁迅的文艺之路,只看这一个偶然事件,显然是不合理的。“幻灯片”这一关键事件是一个契机,但绝不是全部。太宰治这样的小说大家,毕竟还是更能理解一个人的文学之路的。但是,中国那么多作家难道就没人这么理解吗?
公众号:教书匠陈浩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