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永远的撒哈拉
学习啦:《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书中每个故事都充溢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下面请欣赏《永远的撒哈拉》优秀读后感范文。
“生命中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我都要尝一尝,才不枉在这世上走一遭”--题记
生活中很多人都曾说过一句那样的话:“这世界这么大,我想去到处看一看”。在现实中,因为忙碌的生活,琐碎的事务,这句话被一直搁着,慢慢淡出记忆,直至某天某个地点某人说了相似的某句话,蓦然回首,时光斗转星移,这句话早已落满灰尘,而自己也已青春不在。
有一个传奇的女子,她仿佛天生就是叛逆的。十三岁跷家去小琉球玩,初中时逃学去坟墓堆读书,长大后一人独自在异国他乡流浪,只因为看到一张撒哈拉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便不管不顾地要去那里定居。在那里她和一个外国人结婚,婚后她用她独特的文字记录下撒哈拉的异域风情…她便是台湾女作家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读她的唯一一本书,却深深触动了我。它的词藻并不华丽,一段段简单的白话文构成了一个个美丽感人的故事,就像一朵朵美丽的浪花吸引着我…
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其实是很艰难的事,更何况是荒僻落后的撒哈拉沙漠。或许穿凉鞋,戴草帽,穿越沙漠去结婚是浪漫的,但浪漫背后更多的是克服困难的默契,身临险境的不离不弃。那里停电停水是常事,种族的文化差异搞出许多啼笑皆非的事情。三毛刚来的时候,住的是灰暗却房租昂贵的房子:地是凹凸不平的,小小的灯泡上爬满了苍蝇。她不断地安慰自己:慢慢来布置,一切都会好的。那段时间,她和荷西吃着白面包喝着白开水,日日夜夜工作来改造他们的家。
她也曾被父母当作掌上明珠捧在手心;她也曾游走于发达国家之间;她也曾穿着华丽的晚礼服披着毛皮大衣去歌剧院听歌;她也曾在冬夜里和朋友在小酒店唱歌跳舞喝红酒。在来到沙漠后,她却在炎炎烈日下提着大桶的水走遥远的路,去垃圾场捡别人不要的东西。有时荷西夜间要去工作,她要独自面对漆黑的房子,冰冷的夜晚,一向倔强的她没有理性地流下眼泪,当我看到那一段“你留下来好不好?求求你,今天又没有电,我很寂寞。”她向荷西哀求着,我的心感觉被刺了一下。这种体会也许只有一个人在陌生的地方才能体会到,陌生的人群,陌生的语言,连空气也是陌生的。
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做一枚精致的女子”。精致的女子该是怎样的?身着华服?化淡妆?穿着纤细的高跟鞋摇曳生姿?是的,这样是精致的,但更高一层的精致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去取悦自己。在枯燥的沙漠里生活,她去创造,去改变…墙被他们刷的雪白;她捡回旧的汽车外胎,洗干净,平放在地上,里面填一个红布坐垫,像个鸟巢;在普通的绿色塑料瓶里插一束花,废弃木材刷上油漆,有种厚重感;那里的土著居民思想落后,她没有去改变什么,有些落后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而是去努力改善那种境况,撒哈拉的女性宁可病死也不看医生,因为医生是男的。三毛便根据一些生理常识帮她们治病。她在家里向她的芳邻们传授知识…
三毛以她悲悯善良的胸襟去爱撒哈拉,爱它的一草一木,爱它的每一寸土地。在这片风情万种的土地发生过许多故事,三毛曾去过那里,学会更温柔慈悲地去爱…
哦,永远的撒哈拉沙漠!
作者:薛钢锋
公众号:细语华阳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