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好书推荐:寻路中国
学习啦:从路上看中国,路边的中国更真实。作者从路上—中国发展道路,从乡村到城市,从工厂到写字楼,真实的中国一一呈现。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寻路中国》。
作者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也曾担任过《国家地理》等媒体的撰稿人,写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游记。新世纪的头几年,海斯勒驾车沿着长城一直开到了西部的甘肃宁夏一带;接着他又在北京怀柔一个叫做三岔的村庄里租了一间房子,经常开车过去,也有时会有较长时间的居住;后来,他在浙江南部自驾,穿行在温州、丽水的一座座工厂之间。作为一名记者和作家,他深入地观察和了解了中国百姓在变革时代的生活,并且用自己的笔准确地进行了记述。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城墙”,叙述了作者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第二部分“村庄”,集中记录了三岔村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产生巨变的过程;第三部分,主要描写了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三个部分,对应着中国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而这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柴静说“何伟写出了我熟视无睹的中国,和那种亲切的酸楚。那个酸楚就是巨变的实质——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与行驶在异国他乡的作者相比,他笔下的那些村民、进城务工人员似乎更没有归属感,农村即将消失,城市终究只是暂栖之地,一座座工厂快速地建立起来,很快搬迁或者干脆倒闭掉,市场经济的速度让人迅速转变的同时也让人不敢有一刻的停留。
《南方人物周刊》有这样的评价:“何伟的笔下是真中国,是连一些生活在中国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绝认识的中国。”这句话可谓诛心之论了,当今中国的年轻人们早已沉浸在巨大的繁荣之中无法自拔,他们都在向前看,向前冲,无心流连于脚下的土地和不算遥远的其他地方。这个国家是庞大的,在同一个时间轴上似乎共存着跨越一个世纪的生活方式,然而谁都在拼命地赶路,谁也不愿意等一等其他人。除了旅游,谁还会愿意像何伟一样走进一个村庄,更不要说和一户人家共同生活三五年。《中国国家地理》曾经有过一篇关于“环首都贫困带”的专题文章,如果能多一点点关注,北京的眼皮底下怎么会是这样一幅场景呢?
书中有些话是让我不舒服的,“高等人”面对愚昧、落后、野蛮、无知的那种高高在上优越感时不时地流露出来。如果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可能会拍案而起;然而客观冷静地去思考,我们不得不承认,作者没有抹黑中国,他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和中国人生存的现状,有的时候他还是说得很委婉了呢。我们整个国家在社会文明发展之路上,还有许多要克服的顽疾;在这个过程中,有那么几个“外人”当头一棒,应该是好事。
公众号:教书匠陈浩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