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师的教育随笔:欢呼美好
编者按:能当场欢呼美好的人,也定能当场鞭挞丑恶。教会孩子欢呼美好,也是我们每位老师的职责。
得到一筐苹果的那天,单位里正好有几位同事带小孩来。
问第一个小孩:吃苹果吗?
她想了好久,摇摇头走了。
问第二个小孩:吃苹果吗?
他有些勉强:吃一个就吃一个。
问第三个小孩:吃苹果吗?
她满脸的不屑:苹果有什么好吃的?
问第四个小孩:吃苹果吗?
她看一眼就欢呼起来:啊,多漂亮的红苹果!
霎时间觉得她无比可爱。
思荣碎语:
曾看过一则报道:有一个由十个中国孩子和十个俄罗斯孩子组成的夏令营,十个中国孩子是北方某省会城市从几十万少年儿童中挑选出来的“小明星”,怎么说都应当是很出色的。
然而据随营采访的记者回来讲,与异国孩子相比,“小明星”差别很大,不会打排球,登山缺少朝气,唱歌跳舞不如人家……
这些我倒不觉得怎么,让我在意的是,我们的“小明星”竟然不会欢呼。在举行联欢时,我们演节目,俄罗斯儿童热情鼓掌,欢呼雀跃;而他们的节目尽管也十分精彩,我们的“小明星”却几乎没有反应,在老师的带领下,才礼节性地鼓了几下掌。
无论是红苹果还是精彩节目,对美好的东西发出由衷的欢呼,不是孩子的天性吗?这种欢呼,在成人中由于种种原因已日渐稀少,但究竟是为什么,连孩子都不大会欢呼了呢?而且还是些“出色”的孩子!我坚信,能当场欢呼美好的人,也定能当场鞭挞丑恶。大街上面对坏人坏事的漠然旁观,即始于对美好的漠然。
这篇文章最后一个短语:“对美好的漠然”,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思考,我们回想一下,现在有多少孩子漠然了,或者换一个更好听的词“理性”,可惜这个“理性”是打着引号的,是什么夺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是什么让孩子感受不到了生命的快乐?
在长期的教育中,我们总把“懂事”作为孩子的最高评价,而要得到老师的这个最高评价,孩子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他们不会尽情欢呼,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被我们变成容器,不断地将书本上的知识装入却从不思考。从小我们就把“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的话作为座右铭,然而,学海有学海的快乐,当师生拥有生命期待,对未来充满向往,对知识充满渴求的时候,那么学习就变成了一个愉快的过程,一个享受的过程。我们得教会我们的孩子欢呼美好,欢呼生命,欢呼未来,共同建构一个美好的生命期待。
作者:思荣
公众号:一个人的教育笔记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