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故事创作 >

关于旅行的随笔作文:周末阳高行

时间: 张洪1135 分享

  编者按:阳高是个满含情谊和充满情怀的地方,这里有着淳朴的民风,是个适合旅游的地方。

  一

  七月的一个周末来到阳高,这里始终是个满含情谊和充满情怀的地方,由于良好的自然生态和阳高人豁达善良的性格和淳朴的民风,使这里成为了“长寿之乡”“养生之地”。

  片刻,云飘开着电瓶车过来接我了。电瓶车嘟嘟地在宽敞的路上驶着。我问:“车是你发明的吗?”他说是买的。据说,云飘曾经在若干年前发明过一辆电动汽车,曾经轰动一时,有些媒体也都报道过。他说,他曾经开着自己发明的电动汽车从阳高来到大同。

  云林寺俗称西寺,雍正七年(1792年)《阳高县志》载,云林寺是由皇帝下诏而建,系明代建筑。清光绪、宣统年间修葺扩建。

  我在院内拍摄石狮子、鸟兽之类的文物,云飘和文管所的负责人已经到主大殿并打开了门,一入大殿,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佛教雕塑,高大雄浑的须弥座,上面是三世佛,周身金碧辉煌,肃穆庄严,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三世诸佛背光上的悬塑飞天、伽蓝、金刚力士等设计独特,华丽万千。云飘对我说在一次拍摄的过程中,当放大镜头时,却发现三世佛后面的花纹全部都是立体镂空而塑,这种大概叫悬塑。这种雕塑技艺大概是不多见的吧。

  最有价值的是主殿三面殿墙上的壁画,后来查资料了解到,这里的壁画和别处的壁画有很多的不同,其一是三层壁画最上层是主佛,中间部位为菩萨,最下面为明王。而其他地方最上层为明王;其二是明代水陆画壁画一般是“从上到下,分布四层”,而这里却只有三层,都比较独立;其三,壁画面积虽然不大,但是绘制人物众多,大都栩栩如生,都在前面的雕塑前一目了然地看到;其四,画风灵活,使用青绿色做地,酞青蓝渲染天空,色彩切换经典,人物都表现得活灵活现。另外,壁画中还罕见地出现了一种叫做“鹤颈锄”的农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而云林寺的大殿结构也是非常巧妙,单檐庑殿顶,纵横构件连接非常牢固,充分展示出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和水平。大殿有几根柱子作为支撑,我觉得太完美、太珍贵了。这样的寺院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罕见的雕塑博物馆,那些形神各异、姿态逼真的罗汉们的造型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与位于大同城华严寺的那个非常著名的露齿菩萨像相比毫不逊色。华严寺露齿菩萨像被称之为“中国的维纳斯”,而如果有雕塑艺术家来到这里看到这些各色各样的罗汉造型的话,一定会惊呼起来的。

  据说,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个寺院,全凭当年是学校放置物品的仓库,不让外人进去,所以幸运地保存下来了。

  二

  次日早晨,云飘在我居住的附近找了个吃早餐的地方,环境很是优雅,食客却寥寥无几,或许已经过了高峰期。一碗素面,我真的没吃出什么感觉,但是,经他的介绍,说这里的素面全是天然食材,无任何色素及添加,我瞬间感觉美味无比。关键是素食的纯正和地道,或许这是我印象最为深刻和美好的一顿早餐了,因为简单而美味。

  早餐完毕,我们开始上路,去古城镇。他说,去看汉墓。

  阳高古城镇所辖农村历史悠远,土地稀薄,人文厚重,每个村落都有一段很深的故事。从这些村落的名称就可见一斑,古城村、许家窑村、下娘城村、昝娘城村、靳娘城村等等,来到一个村落,云飘说这是下娘城村,曾经出过娘娘的地方,而且古城镇有昝娘城村、靳娘城村这些有姓氏的村,估计都是有过娘娘的地方。大片的土地并不肥沃,依稀长着一些杨树,临路边的一些砖盖的房屋上面白底红字涂着朴素而简单的标语:“关注民生防御山洪”等等。水泥马路迎面走来一头毛驴车,上面一左一右坐着头戴草帽的农民夫妇,前面用缰绳牵着一头身体健硕的黑色毛驴,一头小毛驴跟在其身后。云飘问:“小毛驴多长时间啦?”他们回答说:“五天啦!”。然后相向而行。

  土地真的很浅薄,种点粮食和庄稼,收成并不高。但是,也只能在几千年内延续着这传统的劳作方式。

  路两旁有大片大片柠条之类的植物,一只奇特的小鸟长着好看的冠翎在草丛中蹦来蹦去,不时抬头用眼睛警惕地盯着我们。云飘用相机拉近距离进行了拍摄,小鸟飞起来的样子翩跹流畅,露出了灰白相间的羽毛。

  车行驶在一条曲折绵延的盘山公路上,依山开凿出的一旁怪石嶙峋,另一旁用金属围成防护栏,延伸向下。片刻来到了平坦的古城村,一个古村落的遗迹,到处是夯土的城墙,几户人家都人去屋空。远处一个农民在地里锄田,两棵高大而茂盛的老柳树下面是一对夫妇在剪羊毛,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子坐在一旁看着。一派恬静怡然的田园美景。

  我们逗留在这里,云飘在拿相机拍着。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地里锄田的男子抗着锄具三步并两步跑了过来,锄头在空中高舞着,连声问:“是不是给盖房呀?!”他看见我们在拍摄,以为是政府人员在测量房子呢。

  几头驴在墙角站着。云飘说,这里以养驴为支柱产业。

  驴真是一个好牲口。

  不远处,就是汉代墓群。

  在路旁的田野里,在一排排高低不等的杨树的后面,一堆堆隆起的土,就是著名的阳高古城汉墓群,方圆估计好几十里,遍布好几个村落。据说是1965年山西省第一批重点保护单位,曾经早年有日本人挖掘过重要的物品。我们没有停车,走马观花地匆匆浏览了几眼,因为感觉太久远了,历史的车轮碾压着这片土地,也只是留下了绵长久远的遥想。脑海中展现出一幅大漠孤烟的塞北景象,战争的呐喊声回荡在田野的上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只有读懂古人的悲怆才能感悟人世间的沧桑。

  三

  天上的太阳炙热而猛烈,这里斜斜的有条街,两边是店铺,云飘说,每逢双日是赶集的日子,今天是单日,所以没有集市。我不知道这里的集市是什么样子的,是否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但是目测平日里街上的小商店、小超市也是琳琅满目地摆满了丰富各类商品,而且顾客也是络绎不绝。睿智大气,深明大义,阳和文化……阳和文化莫非就那八个字吗?或许也有很多,只要深刻地体会阳高人为人处事的性格,就会对阳高人文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

  阳高人其实更多的是憨厚宽容,或者是热情好客。但是,也都可以用“睿智大气、深明大义”来概括。或许这里坦荡的地理环境或者是遥远古老的历史因素造就了阳高人真实、大气、热情、好客、勤奋的本性。

  阳高诗人朱凯就是这样一个人。那一年国庆我随诗人们去位于罗文皂的老家吃羊肉,真的是领略到了他的热情好客。七八个人在他家吃吃喝喝一天一夜,而他又唯恐招待不周。

  而云飘一直说,咱们吃牛骨头去!

  关于这个提议,这几天他已经对我说过好几次了。

  牛骨头,一定是一个风味独特的美食。其实我是想回家,出来两天了,也没和家里人打招呼。他打电话约了朱凯。这样,我就可能留下来了。

  其实我们刚在古城镇吃完饭。车子回到阳高县城里直接就开到了牛骨头馆,在一个小街巷里,旁边有个大饭店。太阳似乎还没有落山,估计是四点半或者五点钟的样子。

  我们进店里面,一个操着灵丘口音的大高个男人在柜台里面喝茶。看样子老板和云飘不仅认识,而且也是朋友。我忘记了他姓张?姓刘?姓陈?还是姓赵?其实姓什么也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能够一起舒服地畅所欲言地交谈。老板有个南方做茶叶生意的妻子,他抓出一大片茶叶,说这是真正的福建好茶,老婆老家带来的。我们开始泡茶喝,随后上了一盘咸菜和凉拌黄瓜豆腐干。云飘介绍说老板非常有个性,对顾客是看眼缘呢,不喜欢的顾客一概不接待,但和云飘是好多年的朋友。

  片刻,朱凯骑着自行车从学校赶过来了。小小的瘦弱身躯,依然是精神矍铄的样子。一个诗人的气质瞬间展现在眼前。他是石囡和石囡妻子阿曼在大同大学即原来的雁北师院一起读书的朋友,至今,他们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朱凯早年在雁北师院任《雁北师院报》学生记者、编辑,雪野文学社第十三任社长。现在是大同市青年诗歌研究会副秘书长,阳高分会会长,《派度诗刊》编委。写了很多情感缠绵激情澎湃的诗作,在学校任教时也创办过校园刊物。

  男人喝酒最大的好处就是开怀畅谈!接近傍晚,我和这两个阳高男人喝酒,他们都在讲自己的事情,连店老板也拉了把凳子加入我们喝酒交谈的行列。交谈是令人迷醉的,和酒一样的甘醇浓郁。朱凯这个真实的男人依然保持着坦荡纯真、口若悬河,他说要将自己蛮悍的家族写成一本长篇大作……如今已经有很多篇幅了。

  包括朱凯和石囡的交往的……

  这几个都是有故事的男人,酒后的奇闻轶事真的是很多很多。

  阳高的傍晚保持着盛夏一丝的凉意,我们却在牛骨头店里品尝着阳高独特的风味美食。这个多年的牛骨头老店和很多的阳高人有着不解之缘,老板又给我们弄了一盘子牛板肠、牛肚,他说这是刚煮出来的,专门让我们尝尝。阳高确实是个很淳朴的地方,尤其表现在食物制作上面,都是味道正、口感好、无添加、纯天然。或许这种美食制卤煮十分讲究,有自己独特的配方,口感极好!随后,我们又开始喝上啤酒了。

  四

  天快要暗下来了。

  朱凯意犹未尽,他说再出去吃点别的,久久鸭或者是辣肠、啤酒之类的。他们商量去哪儿继续喝,突然想起阳高四中有个广场,他们俩说就去广场吧。

  叫上董晓琼,一起!朱凯说。

  董晓琼,一个九零后的青年作家,前几年写过长篇小说《岁月有痕之流逝的青春岁月》。

  他的恩师山西省电影协会主席、原山西电影制片厂厂长李水合请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评论家杜学文为他的小说作的序,我曾经看到他怀念李水合的文章《怀念恩师李水合》,感人至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恩师李水合深深地怀念之情。其实,我真是没见过这个年轻作家。

  阳高的傍晚清爽却充满着诗意。四中前面的广场植物青翠嫩绿,灌木错落有致,结满了红色的小果。公园里空无一人,我们抱了一箱啤酒和熟食选择了一个地方,云飘将自己的音响放在一块空地上,播放着各种各样的音乐。

  ?片刻,董晓琼骑着摩托车来了。这是个清秀文静的年轻人,从高中时候就开始进行文学创作,2016年,十六岁的董晓琼刚上高一,他就尝试着写了电影剧本,一直笔耕不辍。他如今是阳高作家协会副主席,在阳高某部门任职。我们开始在墙角下一瓶一瓶地喝啤酒,朱凯和他也是师生关系,内心的东西都是敞开的,有些掏心窝子的话要说。他们从文学谈到工作,过来人对年轻人的指导和爱护,同事之间的互相沟通交流,其实一切都自然而然地产生。

  因为有了文学,使阳高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他们创办了文学刊物,无论校园还是乡村、无论工厂还是机关,几乎每个地方都有文学爱好者。而阳高的文学之风盛行也是有悠久历史缘由的,阳高县的文联主席余跃海更是不遗余力地打造阳高文化,培育阳高文化,宣传阳高文化,他和已故的先进人物龙泉镇司法所所长李培斌是好朋友。想起那年,他领我们去大泉山游览了山头,看了大泉山展览馆,回来我们和李培斌一起吃的饭。

  其实阳高文化有很多可赞可叹的地方,阳高有深厚浓郁的人文之风,活跃于民间的文化爱好者和各类文化人物不计其数,确实是一片文化的沃土。就像董晓琼这样的文学青年,都是得益于阳高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孕育。

  自古以来,似乎所有作家诗人相聚在一起都是以酒作为推心置腹、心灵交流的催化剂,而地处塞外的阳高文学群体更是尤甚!君不见古代阳高人写的诗句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入愁肠,化作思乡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确实如此!他们驻扎在阳高境内的边关城堡守边卫国,思念亲人之情溢于言表,无论守口堡、镇门堡、镇宏堡、镇边堡等长城的将士都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留在阳高这片土地上!

  那个晚上,我们不知不觉将一箱啤酒喝完了,但是说得话比喝得酒还要多!

  没想到我们整整喝了一下午又到半夜!

  这一次的周末阳高行,真是令人感慨而难以忘怀!

  作者:任进军

  公众号:雏燕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3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