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读后感 >

《三国演义》书评:罗贯中,你欠玄德公一个正名

时间: 子文834 分享

  编者按:世人对刘备的印象无非是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刘备之所以能够成为刘备,绝不在于他的两滴眼泪,而是他的识人用人,在于他的个人魅力。

  世人总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他无非靠自己的两滴眼泪换取了不少贤臣良将的忠心,所以才有了那句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种印象无非是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鲁迅先生就曾评价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阮籍曾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赤壁之前,比刘备声名响亮的诸侯何止百十,无非是浪里尘沙。再看三国鼎立,孙权有三代基业,曹操虽白手起家但父亲官至太尉起点不低,唯独刘备不过是一个卖草鞋的穷小子起家。有人总说刘备是靠着那一个不知真假的豪门撑场,别人不过是卖他面子。

  然而,三国时期,英才辈出,不亚于群雄并起的春秋战国。但凡英才,又有几人会因虚名拜服。当时有很多人对刘备的评价都很高,陈登说“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程昱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等等。

  而时人评价中最高的且最出名的,莫过于曹操的煮酒论英雄,“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语出《三国志·先主传》)。在衣带诏之事泄密后,曹操准备亲征刘备,诸将都劝曹操“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而曹操却说“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语出《三国志·武帝纪》)算无遗策的郭嘉对这句话极为赞同。

  别的且不论,一个被英雄视为对手的人能不是一个英雄么?而事实上,在刘备的眼里也只有曹操一个对手。《华阳国志》曾有记载:“先主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绍遣将其本兵至汝南。公使将蔡杨击之。先主谓曰:‘吾势虽不便,汝等百万来,未如吾何;曹孟德单车来,吾自去。’杨等必战,为先主所杀。”《华阳国志》成书于东晋年间,距离刘备身死不过百年,相当于我们现在谈论民国时期,其记载必不会假。

  另外,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武帝纪》时曾援引《献帝春秋》记载:曹操使刘岱、王忠征伐刘备,刘备对他们说:“使汝百人来,其无如吾何;曹公自来,未可知耳!”这话和上面那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你们就算来百人,又能奈我何呢,曹操如果自己来,那就不知道了。

  我们可以想象到,刘备在说这话时是何等英气,且怒鞭督邮、火烧博望坡这种颇具豪气的事也是刘备所为(详见《三国志·先主传》)。在《三国志·陈登传》中陈寿记载道:“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刘备说的这段话就相当硬气了,许汜说他去见陈登,陈登居然自己卧大床让客人卧小床,这难道是接待国士之道么?刘备就怼他说道:你有国士的名声,现在天下大乱皇上都流离失所,大家都希望你能忧国忘家、行救世之举,而你只知道做你的房地产生意,没有救国言论可以采纳,是元龙最忌讳的,他为什么要和你说话呢?如果是我的话,就自己卧在百尺高楼上而让你卧地上,还管你头等座次等座?

  以至于,千百年后,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讥讽道:“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刘备之所以能够成为刘备,绝不在于他的两滴眼泪,而是他的识人用人,在于他的个人魅力。我们应该理性地思考一下,为什么刘玄德屡战屡败,但关张赵云、糜竺、孙乾这些人就是不离不弃,这绝不是两滴虚伪的眼泪可以得到的。而且在识人用人这一点甚至连诸葛亮都比不上,刘备在死之前就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诸葛亮却不以为意,让他做了参军,每次见面都要谈论军计直至通宵达旦,以致后来的街亭之败。

  幼时读演义,最喜关张赵诸葛之辈,现在看史志,曹操刘备更能让人敬之又敬!

  作者: 赵隐

  公众号:简字如梦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2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