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把时间当作朋友》之收获
编者按:《把时间当作朋友》是一本教诲我们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的书籍,下面是作者阅读过后的感想。
不可否认,获取更多知识,几乎是我们开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
获取知识的手段:体验、观察、阅读
所有人获取知识最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经历。所谓“体验”,就是来自五官的感觉。眼看大海的辽阔,耳听音乐的美妙,感受四季的变换,亦或是自己去做一件事,等等。我们从出生到慢慢长大,就是通过这些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在“体验”之上,还有一个方法是观察。通过观察,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或教训,进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我们能体验的太局限,比如说我们不可能追溯过去了解历史。而且,有限的人生,让我们不可能去体验完这大千世界的所有。另外,很多知识通过观察是获取不到的。
对“体验”“观察”进行补充的,就是阅读。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手段,也是相对更加需要运用心智能力的手段。
不管我们阅读的是书籍还是一段话,这都是他人的“体验”或“观察”的结果。
阅读,使我们可以获得跨越时间或空间或国度的信息,可以最快的积累别人的经验。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发明,以及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都可以通过阅读在几年或十几年里获取这些知识。
获取知识的手段:正确的思考
除了“体验”“观察”“阅读”之外,准确的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思考的过程,某种意义上就是探究因果关系的过程。
而很多人是习惯用自己的感知去思考问题。“万事有因必有果”这没有错。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地思考,人们在看到因时,不一定就能想到正确的“果”,也做不到所有的“果”都能找到正确的“因”。
分析任何因果关系,例如“因为A,所以B”,基本上只需要从3个层面去看:
1A不一定是B的理由。
2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
3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
举个例子,现代不少人认为“手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之所以他们会这么认为,是因为现代人玩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A),与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时间越来越短(B)这两个现象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似乎是有一定的联系,因为一个人每天的时间都只有24小时,这里用的多,另外的地方就用的少。
事实上
1.确实有因为玩手机时间长而不跟他人交流的。但也有人即使不玩手机也不与人沟通,他们可能会打牌、打麻将或玩游戏。
2.即使玩手机是其中一个原因,也不见得就是唯一的原因。例如,某个人因为失恋了,心情很难过,但又不想让别人看出来,就自己玩手机不跟人说话。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玩手机才不跟别人说话,而深层次的原因是“失恋”。
3.既然玩手机不是破坏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唯一原因,那它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原因。事实上,人与人之间不沟通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大家普遍缺乏基本的沟通技巧。
如此看来,“手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分析因果关系,是我们在决定是够接受某个观点之前必做的功课。经常说的一个人“思维缜密”,就是经常如此练习、分析、思考的结果。
而很多人做不到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习惯性拒绝思考。二是不懂得应该如何思考。前者往往是由后者长期作用造成的。解决后者的办法很简单,只要每次用以上3种模式去分析,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甄别能力大大提升。
我自己也在实验,简直就是重生的感觉,会推翻自己之前很多固化的观点。
大脑遗憾痛苦之利弊
人的一生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痛苦,或精神上的,或肉体上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对自身的痛苦往往并不了解。
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当我们觉得痛苦的时候,总是认为自己是全世界最痛苦的人。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我们的痛苦我们已经觉知体悟到,而别人的痛苦我们很难做到感同身受.
当我们明白这种关系,痛苦当下就会转移。当然,我们也不必过分害怕痛苦,因为我们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遗忘痛苦。我们可以做一个试验:拿出纸和笔,想想今天使自己痛苦的事,前天使自己痛苦的事,上周使自己痛苦的事等等。你会发现,能写出来会越来越少。
还比如:女性生育分娩所经受的痛苦是十二级也是最高级的肉体痛苦,很多刚生完孩子不久后,都会说只生一个孩子,做女人真不容易。然而,过了几年,她们就会萌发生育下一个孩子的想法。
虽然“遗忘痛苦”是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使我们对过去的时光都是充满美好或没那么痛苦的回忆,但它同样也有副作用。
比如,背单词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为了考研或者做翻译,不得不背大量的单词,一想到这么大的任务量,很多人就头大,就想着去买什么“趣味记忆法”之类的单词书。实际上,他们不知道,正因为他们把背单词当作痛苦的事去做,所以他们对每个单词的记忆都包含了痛苦,而大脑为了保护自己,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这些单词忘掉。
但是,如果说服自己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收获也会大不同。可以想象一下自己面对面跟外国人流利的交谈,是一件这么开心的事。
还比如,我在写这一份看书总结,真的需要一些定力,静下心来去看,理清思路,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我一想到写完之后,我就会收获很多,也可以跟其他小伙伴一起交流。这样我就会更加用心地继续写下去。
成功与成长
在很多人眼里,所谓的成功,就是比较的产物。财富、权力、美貌等等,一定要比谁牛,才叫成功。但是,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所以那些通过比较来获得幸福感的人,即使有,也只是县花一现。而不用比较的幸福就有很多,比如一位母亲看着孩子香甜睡梦中的脸蛋;一位医生从死神边缘救回了一条生命;比如我自己,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我写的文章,认可我,信任我推荐的东西。
这些幸福和快乐不用比较就可以获得,而且让人内心很安定踏实。
当然,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无须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和幸福也同样很多,只不过常常被大家忽略,而去花大量的光阴去追求必须通过比较才能获得的快乐和幸福,而最终获得的,只有更多的痛苦。然而,光阴是一去不复返的,留下的只有后悔和遗憾。
其实,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成长,就是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跟前天的我,跟未来的我之间的比较。
就拿我自己来说,今年真正接触写字和旅行这两个方面,发现群里有很多的写作牛人和周游全球的大咖,若是跟她们比较来定义成功,我一定很累很痛苦。
但是,我若跟自己比,跟去年那个对自己没要求的我比,就会发现自己也成长不少,每周至少一篇原创文章,每到一处也有心写写游记,而且通过文章,也结识一些志趣相投的人。这些收获亦不少。
平日里,我们不妨问自己这样一些简单的问题: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想清楚后,优先实施那些无须比较就可以获得快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
时间会不紧不慢的流逝,但采取这个方案的人会惊讶于自己生活的变化,幸福感的提升。
另外还有一些人看透了这一切,却选择了逃避。这些人认为“万事皆空”,一切都是幻觉而已。他们声称自己可以跳出红尘,实则是逃避现实。其实,这只不过是心智力量太弱的表现而已。
5
怎么理解“积累”
我想通过“复利”来理解“积累”这一词。
复利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复利的计算公式也很简单:
S=P(1+i)n
i代表利息,P代表本金,n代表时长,S代表本利和。
举例说明,如果本金为10万元,年利息为10%,那么30年后,本利和约为174.5万元——超过本金的17倍。但是如果只看第一年,本利和只有11万元,跟10万元并没什么区别,不足以吸引人。
而复利的力量与神奇就在于,尽管本利的增长在最初一段时间里相当缓慢,可一旦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也必须是经过长时间积累),才能产生令人惊诧的结果。相信积累的力量,本质上就是相信复利的力量。
如同我们人去做一件事或养成一个习惯一样.比如跑步,我们总希望跑上三五天就能明显的瘦下来;比如读书,我们总希望读了几本就妙语连续。
虽然这些事情在刚开始的时候收效并不大。但如果坚持半年一年,你的身材一定会让自己满意让别人羡慕,你的身体素质也是疾病没法入侵的;你积累的知识和思维,也会让你不自觉的说出或写出自己都会意外的话语。
再坚持上几年,你成为了健身达人或畅销书作家或咨询师,也是很有可能的。
当然,“复利”也有坏处,假如你有一个坏习惯,虽然短时间内“利息”也不多,但是经过时间的累积“利滚利”,这个坏习惯会在它的宿主身上“永垂不朽”。
就好像一个人得了慢性病——仅仅暂时看起来没事。并不马上致命,是慢性病最可怕的地方——到本症和综合症一并爆发的时候就没救了。
就我自己而言,我已经体验到积累的“利息”。我坚持了一年半的事业现在越来越好,虽然前期看起来有点慢。我坚持经营公众号,写原创文章,认识了很多有趣有想法的人。我坚持读书写总结,让我能够有价值输出。我坚持计划着旅行,一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路上。
而那些看起来短时间内就能获益的,真的只是短时间,这种收益犹如县花一现。所以他又不得不去寻找第二个昙花。他的人生就是在浅尝辄止、莽莽撞撞中度过,而且看起来还是那么忙碌不堪。因此,他的收益跟时间成本之比就会大大降低。
对于“积累”二字,是我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这并不是说我不知道积累的意义,而是让我从本质上理解最长期最稳定也是收益最大的做事方法,就是让自己脚踏实地的去积累。
当然,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那另外一点就很重要:越早醒悟越好。
作者|静菇凉
公众号:90后自由职业者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