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教育心得 >

文言文的教学心得:以“故事力”启蒙文言阅读力(4)

时间: 智明1010 分享

  鹧鸪天

  徐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苏轼也来了。(生齐读)

  浣溪沙

  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样以一个文本为轴心,以读诵进行事件嫁接,不仅扩展了文本的意义域,而且会让孩子强烈地感受到文本本身的现实价值与艺术美感。让儿童在学习中提升愉悦感和自由感,这本身就是对儿童烂漫生命的主动顺应。我想这是儿童教育的真谛。

  五、以创生故事亲近原典文言

  并非所有的文言都有显性的故事元素可以运用,尤其是一些课外拓展的原典类文言。这类著述多以哲理思辩为主。当下在一些地区“读经”盛行,提倡“趁孩子记忆力好先背下来再说”。在“教育首先是科学”已成共识的今天,这类暴力式的简单化的教育口号是值得警惕的。笔者一贯不提倡小学阶段花较多的精力去接触这样一些原典。但偶有接触,未尝不可。这样的文言原典学习,首先需要一些游戏精神,而不是什么黄钟大吕,着汉服行汉礼。如何让一些庄重肃穆的经典放下身段,在孩子面前柔软起来,编一些故事,甚至是“无中生有”地编一些故事,实在是一种现代汉语教育的大智慧。朱文君老师给儿童讲《道德经》的教例,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朱老师为了诱发孩子的兴趣,先讲了一个自编的小故事:我有个朋友,超级喜欢老子,他生了孩子,起名字都是从老子那里找的,老大叫大成,意为大成若缺。老二叫大盈,意为“大盈若冲”。到了老三,就叫“大直”,老四叫“大巧”,到老五,麻烦了,要叫什么了呢?大家看看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一看老五要叫“大辩”了,孩子们开始坏笑,看来起名字还要注意谐音啊!朱老师说那你们给他换名字吧,从老子的文章中找去。学生找了“若缺”“若拙”之类。朱老师又说这么好的名字,还不如留给自己用,孩子们直点头,不过,你们已经有名字了啊,不如留给你的孩子吧。女孩们犯愁了:老师,我还不知道孩子他爸姓什么呢?其中一个女孩是这样写的:

  贶善道

  呜呜,我还怎么小,就要面对给孩子起名字这么严肃的事情……

  我想给我的孩子取名为:贶(kuàng)善道。

  贶:这是一个一般人很难一次性读对的姓氏。虽然我不姓贶,我也不希望孩子跟我姓。我是个有爱心的人,“贶”是中国第一小姓,我要为这个姓氏的家族添砖加瓦,让他们繁荣昌盛起来。他还必须是个男的。

  善:是善良的善,老子曾经说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良的品质就是应该深沉、安详、随和和仁慈。善良是人的本性,但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以后也能善良,不要忘记与生俱来的美德。

  道: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孩子要知道人世间的大道理,也要懂得生活的小道理。而我的孩子还知道“道是在不断变化的”,他会注意到观察世界,认真思考和探究,去发现事物间联系和变化的奥秘,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一个“道”字,在时刻提醒者他呢。

  他的小名叫“矿山道”,这是由他名字的谐音而来,寓意我的孩子犹如矿山中的一条小道,铺满了矿石宝藏,也为人们采集矿石带来了方便,他是个厚积薄发的人。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上姓名网测试一下,63分,OK!只要过得去就可以啦。

  传统与现代,经典与实务,在这个课例中我看到完美的沟通和融合。学习文言经典,并非就是傻读傻背、神神叨叨。这样的无中生有,无非就是为了让学生觉得文言有其好玩、实用之处,而并非就是拮据聱牙,艰涩高深,拒人于千里之外。

  现代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严肃地尊重儿童言语和精神世界的独特 “波段”和“频道”。那种只是把儿童当做容器的“复古式学习”早就应该丢进历史的垃圾桶。一切儿童学习的发生,包括古诗文学习,要抵达并改进儿童的认知,必须和儿童言语、精神“共振”,故事,就是其中的重要媒介。正如成尚荣先生说“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而往往是故事。”我想对于文言学习也一样如此

作者:莫国夫
公众号:莫国夫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27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