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教育心得 >

老师教育心得:让教学朝向精准(2)

时间: 智明1010 分享

  二、学情分析更要关注的是具体学生的现实起点。

  笔者的一位学员曾在一篇《借下水文激发流动学生习作欲望》教学叙事中这样写到:我刚去支教时任教四年级的一个班,三分之二的学生作文写不到100字,其他同学鲜有成型的文章。上任之前,和学生聊起喜欢怎样的语文老师?一个学生直言不讳:“喜欢少布置作文的老师,尤其不要天天写日记!写来写去就那么几件事,没什么好写的!”其他学生一听,居然产生了强烈共鸣,对作文表现得极其厌烦。我觉得这样的学情分析才是真正从抽象的学生走向真实、具体、鲜活的学生。这样的学情分析才能让学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学追求成为可能。

  笔者在调研中深深地感觉到,由地区差异、家庭差异造成的学生学情差异,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巨大。面对这样的现实。更需要我们老师首先要心中有具体的学生,而不停留于概念化的判断。说得直白些,就是努力让优秀的学生不停步,让弱势的学生不失去学习的勇气,努力达到课标的要求。

  奥苏伯尔有一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我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让平时“经验性”的学情判断多一些科学的思维。

  大量的教学现实告诉我们,要了解学生学前学情的真实世界,仅靠经验判断显然存在着天然的缺陷。我不否认老师经验的重要性,但是经验往往会陷入自以为是的泥沼。对自己的经验保持一份警惕,笔者觉得这是一位成熟教师应有的学术姿态。

  比如我们绍兴近三年来持续探索的“基于预学的单篇教学改进”的区域阅读课程改革。其中的“预学单”在其中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更是教师的学情探测工具。教师阅读预学单作业,重在搜集学生的原初阅读反应,对比自己的经验判断。通过分析,初步厘清什么是学生一读就懂的,什么是学生一读不懂的,什么是学生以为懂而事实上不懂的。

  在这个万物互联、精准服务的时代,我们的教学比以往更需要实证思维、数据思维。通过适度的观察、访谈、问卷等,尝试用证据说话,用数据说话,努力还原学习的真相。

  如笔者绍兴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丁圆伟老师执教《珍珠鸟》时,事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预学问题:“小珍珠鸟和大珍珠鸟谁信赖我?请说明理由,并摘录支撑你理由的关键词句。”

  经过统计分析,36位同学无一例外地认为“小珍珠鸟更信赖‘我’”。而学生认定小珍珠鸟信赖“我“的理由主要集中在“文章刻画小珍珠鸟的语段多”、关键词句则是摘抄课文中随处可见的诸如“小珍珠鸟在我的肩头睡着了”等显性表达的句子。显然没有一个学生关注到大珍珠鸟动作细节背后的情感变化,当然更谈不上体会到本文动作细节演绎主题的妙处。

  36位孩子一致认为大珍珠鸟不够信任“我”,这就是典型的“学生以为懂而事实上不懂”。这样珍贵的学情,如果只凭经验判断,往往很难获得。在实际的教学中,丁老师以柱状图的方式向学生真实了呈现这一统计结果,并围绕着这一学情起点,引导学生做“阅读小侦探”,在字里行间玩味发现,最终明白大珍珠鸟到最后也十分信赖我。

  这种由学生真实的阅读理解起点出发,经由教师导引,抵达了更高层次的阅读理解。我觉得就是一种理想的阅读教学。

  我始终认为,好的教学必然体现高度的个性化,必然是面对“这一类”,甚至“这一个”的教学。这样的面对,首先需要的是立足于教学现场和具体的学生,对“这一类”和“这一个”的学情起点的实证解读,不断地深入和追溯学生学习情态的真相。

  教学是人学,充满着不确定和丰富性。好的教学的确是充满教师个人色彩的艺术,但笔者以为,教学首先应成为一种科学行为,基于实证、基于规律,才能永远朝向精准。

作者:莫国夫
公众号:莫国夫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27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