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教育心得 >

教研心得:以语象扩张提升阅读感受力

时间: 智明1010 分享

  编者按:语象,就是语言的形象。《以语象扩张提升阅读感受力》讲述了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还言辞以形象、还文本以意境。

  输入“语象”,百度的解释是:语象(Verbalimage) 为新批评派的特殊术语,语象是语言级的形象,直译为“用文字的物质材料制成的像”。有别于脱离语言后在意识和想象中留存的形象,是指不脱离语词或词组的具词性形象。

  在语文学习的视界里,语文的形象意义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义。特别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更是如此。怎样让学生深入地、多维度地与文学性文本交往接触,在品味感悟言语中,着力摆脱理性的释义说教,还言辞以形象、还文本以意境,是课堂文学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核心教学策略。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木笛》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课件出示: “一片莹莹光亮,…….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师:孩子们,请你把眼睛闭上,伴随着老师的描述,让我们一起用心去看,这段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把眼睛闭上。

  师:(深情描述)……虽然南京城的那个夜晚离我们很远,但你可以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想像,和朱丹一起走进那个夜晚。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只有孩子们拿着红烛,其他什么人都没有,烛光在闪烁着。朱丹走过,他有可能很激动,被孩子们感动了啊!

  师:朱丹看到那一片莹莹光亮,你也看到了。

  生2:我仿佛看到了在下着白雪的夜中,朱丹伫立在雪中,与那些孩子一起哭诉着,似乎不少人已经忘记了这个国耻,只有朱丹和孩子们伫立在雪中吹奏着悲凉的笛声。

  师:你看到朱丹伫立雪中吹奏笛声的那幅画面,还有谁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3:这时候尽管是黑夜,但是我觉得这里却充满无限的光明,那光明不仅是蜡烛的烛光,还是孩子们心里的光亮。

  师:孩子,你看到了属于你心中的那片曙色在萌动呀!还有谁看到——

  生4:我仿佛看见了大雪飘零,像含苞欲放的花朵在闪动,孩子们蜡烛的烛光照亮了朱丹的心。

  师:那是蓓蕾初绽的奇妙景像,孩子,你在心中也看到了。那么,来,让我们一起来将这一片奇妙的烛光方阵再来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在还“言语”为“画面”的过程中,这种语象的扩张和熏染让读者沉入其中。这样的过程,其实也是文本言语向“个体言语”的转化和沉淀的过程。相信这样的学习经历对孩子们来说一次温暖而诗意的课堂旅行。但这样的扩张还是单一维度的,我们再来看多维度的语象扩张,它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具张力的形象体验。

  这是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罗才军老师2010年在在宁夏体育馆执教《伯牙绝弦》的片断:

  师:……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是的,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 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笑)

  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

  罗老师这堂课气象宏大、扎实醇厚,当时很多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策略之一就是运用语像的多维度合理扩张,此处即是明证。如果按照中国古典文论的说法则是扣住了“峨峨兮”、“洋洋兮”、“江河”等核心意象,通过对这些“寓意之像”感性而不乏诗意地联想品味、反复玩索,从而产生了极具张力的教学语境。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的策略都有局限性,我们的讨论都需要特定的语境。失去具体语境,所有的教学讨论都是“耍流氓”。在我看来,语象扩张策略的风险在于,放出去的线要记得收回,而且还要有能力收得回来。

作者:莫国夫
公众号:莫国夫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27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