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得:培育敢问、真问、善问的课堂场域
编者按:《培育敢问、真问、善问的课堂场域》讲述了作者的一些教学心得。老师认真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敢问、真问、善问。
阅读就是思维的过程。学生阅读文本,一定会有三种阅读结果,一是一读就懂的,二是一读不懂的,三子以为懂而事实不懂。这就是学生的原初阅读体验,它是一切阅读学习的出发点和凭借。
原初阅读体验,贵在真实。
一次听课,课至关键处。老师请学生质疑提问,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棒的问题,教师大加表扬后,顺此问题推进教学,一切水到渠成。课后大家纷纷称赞这是一大亮点,体现了顺学而导,以学定教,这是真正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符合当下学为中心的教学导向。
后进一步了解后,才知这是老师在课前早就安排了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种“表演”,对学生真实学习的发生,特别是对以求真为核心的核心素养培育,无疑是一次十分拙劣的教学。
我们要明白,课堂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的场所。让学生敢问、真问是课堂的应有之义。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提问中也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恰当吗?”“我的问题太肤浅,同学会讥笑我吗?老师会批评吗?”等的心理。教师需要给学生足够的课堂安全感,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求异性思维去进行质疑,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真实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弱势的学生,更要诱发、保护他们的好奇之心、求知之心。老师要从一厢情愿式地给予学生帮助转到如何培育他们主动发问、主动求知的认知品质。这样的过程,也正是高阶思维的萌芽之际。
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生沿着怎样的路径去发现更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虽难以一概而论,但是在长期有教师导引的语文生活浸润中,孩子会慢慢明白——什么样的问题是更值得探讨的的问题。
一次听《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一课。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 维也纳处处都有音乐,表现在哪儿?
2.课题为什么叫“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而不叫“维也纳进行曲”?
3.文章中的“开花”和“道路”为什么也是音乐的一部分?
第一个问题:维也纳处处都有音乐,表现在哪儿?这是一个陈述性问题,在阅读能力层级上,属于多个显性信息的提取,答案其实直接就在文本之中,属于相对低阶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属于基础类问题,对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孩子,大都能够自读解决。若果我们把学习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那么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讲,更多的是停留在舒适区。其深度思维的价值不大。
再如“课题为什么叫‘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而不叫‘维也纳进行曲进行曲’?”“文章中‘开花’和‘道路’为什么也是音乐的一部分?”这样的问题的确是学生一读不知道的,特别是很多学生缺乏一定的音乐认知,难以建立文本言语与音乐旋律的内在联系。这样的问题在学习区域中处于“学习区”,我们可以通过老师提供学习支撑,学生自我学习来解决。这样探寻真相的过程,其实就是高阶思维的萌生。
《礼记》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质疑精神和探索欲望,永远是人类认知自我进化的宝贵武器。
让孩子敢问、真问、善问,我们都还需要努力!
作者:莫国夫
公众号:莫国夫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