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随笔写作 >

读书的意义:读书增加人生的厚度和宽度

时间: 子文834 分享

  编者按:我们总在问:读书有什么用呢?读书有精神慰藉的作用,我们却要寻找它的物质价值,单从物质形态看,一堆纸能有什么价值呢?

  读书远没有考试重要。

  我们该读什么书?

  小时候,父母老师都愿意孩子们读书,读的大多是课本,考试题也是来自于课本,要不出题就是脱离教材。

  至于课外书,有时间增长一下视野,没时间就算了,反正对提高成绩没有太大的帮助。

  课外书是闲书,浪费时间。

  为了升学率,初三、高三的学生时间几乎都耗在课本上,像车轮战术一样,做题,不停地做题,复习一遍记不住,那就复习两遍,几轮下来,再愚笨的脑袋也被强化得差不多了。

  翻来覆去那些内容,万变不离其宗,针对一个知识点多做题,猛做题,这是老师们不变的法门。

  因此才有了应试教育,纯粹为了升学。

  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孤注一掷,不应试能怎么样呢?你努力了,付出了,成绩好,你就能考上好的中学、大学。

  2

  贫穷限制你的想象力,不读书限制了你的创造力。

  重复学习,不断强化,这学习方法其实是很笨的,也束缚了创造力,一切都是标准化。

  标准化是工业时代的产物。

  这让人想起马戏团里的动物,通过强化也能算算术,也能钻火圈,也能骑自行车。

  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有智慧,会思考。

  有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连语文阅读也有标准答案,那些原文的作者遇到这些出题人的题目,也不一定答得对。

  为什么要标准化呢?

  总得有个规范的评分标准答案,似乎这样才公平,背熟了标准答案,分数自然高了。

  可是一百个人心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有一些题目的设置不应该有标准答案,应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

  读书为了功利吗?

  微信运动有排名,现在微信读书也有排名。

  每天看看自己排在第几,读了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排名。

  每周读书时间可以换读书币,用来购买电子书,大约每读半小时,看看是否能换读书币了,直到一周的上限10个读书币到手。

  似乎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读书是为了换钱,实现从精神到物质的转换。

  书的内容也很难深入,心总是浮躁的,因为读书不再是潜心而为,而是工具。

  不读又说不过去,硬着头皮读吧,还是读不下去,有太多的繁杂事儿替代了读书时间,一周也挤不出空来。

  我们没时间沉淀,每个人在匆忙疾走,思考是被当做傻瓜才做的事。

  4

  从读书中发现美。

  “中华古诗词”,“中国成语大赛”,展现了我们文化中特有的韵律和古典美。

  诗词和成语的出处,背景知识,流传的故事,通过嘉宾老师的解读而听起来饶有兴致,原来我们的历史中有这么多我们不曾接触的知识。

  课本中曾背诵的“床前明月光”,“小荷才露尖尖角,都只是海洋中的一朵浪花。

  中央台董卿主持的《朗读者》如此热播,也是营造了一种氛围,在一些名人的故事里折射出的情感、意境,以名篇的语言直抒胸臆,真实的表达和流露,经典的语言刻画,既能打动人,也能使人融入其中,留连忘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节目创造了一种读书的多种情景的叠现,使读书不再是枯燥的,不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故事。

  工作之余,学习之余,才有机会看看这些电视节目,茶余饭后,消遣的一部分。

  这就是读书可有可无的地位,不是生活的必须品,而是“奢侈品”。

  5

  我们总在问:读书有什么用呢?

  体验书里的世界和人生。

  身临其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你可以揣摩那个离你遥远的人物,那个你不曾去过的地方,你不曾经历的一些事。

  你可以和你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对话。

  你可以知道同一件事,认知方式竟那么多,那么奇特、不同寻常。

  书籍是千变万化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人生是喜怒哀乐的。

  读书有精神慰藉的作用,我们却要寻找它的物质价值,单从物质形态看,一堆纸能有什么价值呢?

  我们的心灵常常是贫瘠的,荒芜的,寸草不生。

  书籍常会让我们产生共鸣,这就够了。

  借别人的思想丰富自己,难道这不是捷径吗?

  作者:心飞扬

  公众号:心灵原乡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2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