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懦者》读后感:一个“汉奸”的史诗
编者按:小说《懦者》讲述的是一段离奇曲折而生动感人的另类抗日故事,刻画了一个倍受争议与怀疑的“懦者”形象。
华北平原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这里的广袤乡村,日军入侵时是绕不开的前沿阵地,僵持阶段则是日军驻守的核心地带。小说《懦者》描述的韩王村,就是这片平原的一个普通村落,不远处即是鬼子炮楼,再远处仍然是炮楼。于是,这里陷于战争之苦而又不得不留守的百姓,提心吊胆地在鬼子的眼皮底下讨生活。小说的主人翁王文琪就是韩王村的一名知识分子。
据小说所记,在日占区,日本人不会放过的中国人大抵有三种,一是抗日分子,二是年轻妇女,三是知识分子。前两种不用说也都能想到,至于第三类,概是因为知识分子思想激进,对世界局势看得较清,确切地说更容易看穿和点破鬼子侵略行径的本质,并能振臂呼号影响一大片的不安定因素。王文琪祖上是当地名医,自然有着比普通百姓更为优越的生活条件,也就读了书并跟着耳濡目染学些医术。但他不是浪荡青年,借着祖上善待乡邻的德行传承,也是个很受欢迎的乡村教书先生。只因一次鬼子扫荡为了搭救因激怒鬼子而将被烧死的韩柱儿,暴露了曾是留日博士的家底。这一暴露,故事便铺陈开来……
围住韩柱儿的柴垛就要被点燃的紧急关头,谁也没想到乡亲们组成的人墙里会发出一声响亮的日本话。王文琪本是被村民当作保护对象而刻意拥在人群中间的,大家一方面感激王家对村民的善待,另一方面也确实需要有一个文化人为孩子启蒙。可这一声日语喊话,打破了敌我双方对峙中的宁静,又像撕破了另一层面纱,开始了新的演绎。
鬼子兵压根没想到会有人用日本话请求他们“不要”。王文琪其实也是怕得要命,弱弱地喊那一声全是出于保护同胞的本能。为了保命,他非常麻利地做出种种下作的行为,卑躬屈膝地为鬼子兵擦皮鞋,甚至于只要鬼子答应放人,即便去舔也未尝不可。在日军统治区,中国人的生命可谓朝不保夕,别说只是擦皮鞋,就是整日围着他们转的汉奸,也未必都能保得住自身的安全。乡亲们知道,王文琪的下作之举是为了救人,更何况这样做也不一定救得了人,说不定还白搭上一个。谁也没想到的是,王文琪的留学经历赢得了转机,对于那些长年征战的日本兵来说,还从没听到过这么有魅力的日本话,当提及在日本家喻户晓的文化大师曾是王文琪的老师,鬼子顿时对眼前的文弱书生刮目相看了。
王文琪当然知道,守炮楼的日军不会有真正的善心,他们既要用武力使村民怕他们,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村民供应他们的生活补给,而在遇到他们认为威信受到挑战的时候,杀人是毫不客气的。从此,王文琪凭着他的机智和渊博的学识,以讨好日军为主要手段,不断周旋于鬼子兵和乡亲们之间,尽可能减少鬼子兵与村民的直接冲突,减少日军对中国人的直接伤害。用他的话说,只要能阻止鬼子杀中国人,他干什么都行。确实,他干了不少他自己都觉得很恶心的事,如教鬼子们如何做高粱粥更好吃,全力为县城守军池田大佐按摩、煮药治病,与军妓佐艺子以及鬼子兵们装作很开心的样子唱日本歌,等等。
因为老鬼子的喜欢和信任,王文琪谨小慎微地活着,一边继续着他的讨好,争取在日军看来他是可以利用的亲日派;与此同时,他又充满着对日军的仇恨,伺机传递情报,最大限度为村民和武工队提供保护、减少牺牲。这两方面他都做到了,而且做得极其具有艺术性,连当地八路军的上级领导听到罗队长的汇报后,都充分肯定王文琪这种灵活机动的斗争方式。但这种“肯定”只限于极少数的“内部人”当中知悉,而韩柱儿那样的“二楞子”们,一心想着宁死不屈,却很少舍身处地感受王文琪的所作所为。在村民眼里,王文琪从开始的身不由己,到后来已是彻头彻尾成了标准的汉奸。于是,即使刚刚被王文琪救过一命,他们也还群情激昂地仇视着这个文质彬彬的恩人。
中国人痛恨汉奸,有时胜过痛恨日本鬼子。痛恨鬼子那是理所当然的,可痛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有时连想想都觉得害怕。但痛恨汉奸则不同,汉奸们原本是他们中的一分子,在熟人社会里,也极可能就是曾经的亲朋或乡邻。正因如此,痛恨起来尤其期待着一场生吞活拨的群众派对。多次救人、防范日军伤害村民于无形的王文琪,虽然心里恨着日军,却又时常与鬼子们混在一起,有时看起来还春风得意的样子,尤其是穿着池田老鬼子给的那套军服公开亮相,渐渐就铁定成了村民们要生吞活拨的对象。
胜利的曝光渐渐明朗,而在八路军接收县城日军受降遭拒拟将强攻时,王文琪再一次利用了他在人们眼里“汉奸”的特殊身份,只身来到池田老鬼子身边,取得信任,顺利取得炊事班的掌勺权。王文琪是名医后代,让日军瞬间稀里哗啦地跑厕所不是难事,致使日军战斗力锐降。加之他与八路军里应外合,一举击败日军,并释放了事前被日军关押的县城百余名男人。在一间屋里,王文琪以当时老鬼子教他的刀法,砍下了老鬼子的头颅。
应该到了英雄史诗的收官之笔。事实却不是这样,那些亲眼见证他无私无畏壮举的人离开后,县城开始了“肃奸”行动,他又成了理所当然的“汉奸”。在后来的“反右”中,如韩柱儿说的那样,连王文琪都不是右派,这反右运动就没法搞了。他又成了“右派”。再到后来的““””,一切的一切都在既定的轨迹中上演。
不知是不是代表革命一方的韩柱儿在批斗王文琪时,一脚踏向他一边低声告诉他“忍”这句忠告起了作用,王文琪夫妇俩终于忍到雨过天晴。
小说中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对人性深处的微妙刻画入木三分,尤其是乡亲们的心理变化更具有艺术和现实的真实性,让读者深信这样的种种变故都是可能的。特别是后来的简史般叙事,在转瞬而过的一幕幕人生变故中,让后人和读者更加深入到王文琪这位“汉奸”内心,探窥到其内心对这个国家以及身边的乡亲们笃定的、深沉的爱。(2018年1月21日星期日)(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冯德利
公众号:半日随笔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