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电影观后感:谁的芳华被碾压成霜
编者按:《芳华》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在和平中看到真诚与无奈,下面我们来看看《谁的芳华被碾压成霜?》这篇观后感吧!
这几天被《芳华》的影评刷屏了:青春怀旧的,在一曲“绒花”中落泪;自由民主的,大骂冯导无耻又贩卖了一把“青春无悔”;熬鸡汤的赶紧端上“无论如何,还是要做个好人”;读原著的为严歌苓的冷酷与犀利一声叹息,然后为冯导的不能恣意表达满怀同情;更有深刻的,去一窥大时代与小人物的命运关联;当然不乏跟风软文,推广用的……
感谢冯导,用一部片子给了大家无数的出口。我还要向冯导致敬,个人认为这是一部难得的国产好片,尽管被抛光处理了一下,但大时代里的肌肤与纹理还清晰可见,人性的斑点与裂痕还隐约在,与《1942》《唐山大地震》一样,他有满满的诚意。
国庆节前的宣传点是那场战争,撤档了;这次上线的宣传点改成了青春怀旧。老炮儿是炒作高手,是进攻性的选手,但这一次,真有可能是退让了一下下。
“总是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他试图用温情去消解残酷,却仍旧让人唏嘘不已。
有人说,五六十年代的人看了才有感觉,因为有代入感。可我想,人性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场景中,都会有它固有的逻辑存在吧。
1、因为你是好人,所以你要承受更多苦难。
看《芳华》,我首先是在看一则好人故事。
《风华》刚上映,那篇“人为什么要善良,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答案”一文就在朋友圈刷屏了:一个听话的、懂事的好孩子得不到苹果,而惹事的、骄横的坏孩子总能得到苹果,“因为上天对你最大的奖赏就是让你成为好孩子”,这句鸡汤其实多年前就已见过,嫁接到“芳华”里,是想刘峰也喝一口吗?
其实不用,冯导已经给刘峰安利了一个岁月静好、不悲不喜的佛系结尾,只有这样才能锋芒尽收、皆大欢喜,各自回家洗洗睡吧。
至于那些又大又红的苹果,为什么要和好人有关呢?他们放弃去取,或者剥夺他们去取,其他的人才会有更多享用的机会。——上天已经奖赏你成为了一个好人,你还要怎样?把世界让给我们吧,你在云上就好。
男主角刘峰就是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好人:
猪圈的猪跑了,叫他,他饭都没吃就去帮忙;
去北京,记得给所有人带东西;
战友的表坏了,没地儿修,自己买修表的书去把表修好;
吃饺子的时候,别人都抢着吃好的,而他却盛的都是破了皮的饺子;
战友要结婚,觉得买沙发贵,他就晚上加班加点打了一对沙发;
团里把唯一的进修名额给了他,他却让给了别人;
别人都嫌弃、不愿共舞的女孩,他走上前去努力托举;
……
上天给他的奖赏是:救灾伤了腰,打仗断了臂,老婆跟人跑了,谋生被欺凌,没结婚,无儿无女,(病死)……
说好的“好人有好报”呢?
影片结尾安排那些有钱有闲有身份的人去怀疑人生,安排好人刘峰“显得更为知足”,这是什么逻辑?我怎么觉得冯导是故意的?
积郁成疾,才会早逝。刘峰之死也证明他的“知足”是冯导强加的,得用这样的鸡汤抚慰受众,顺便引导一下评审者:看,我在写一个阳光灿烂的故事。
在评论区一边倒地“要做个好人”的声浪里,刘峰是寂寞的,除了何小萍,没人真正在意过这个好人。
有人说,“严重缺乏弱点”的刘峰是让人焦虑的假人,至少是非同类。而我们对非同类是喜欢落井下石、赶尽杀绝的。所以当“拥抱事件”爆发,终于可以心满意足地证明这个“活雷锋”的虚伪了,保不定多少人在偷着乐呢。被发配下连队,众人冷漠不送,实为必然。
“刘峰来到人间,就该本本分分做他的模范标兵,一旦他身上出现我们这种人格所具有的发臭的人性,我们反而恐惧了,找不到给他的位置了”。
“我们由于人性的局限,在心的黑暗潜流里,从来没有相信刘峰是真实的”。
这是众人的逻辑:英雄必须是完美的,好人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他只能活在我们的期待中,他不需要拥抱或被拥抱。
众人在享受着好人,同时在拒绝着好人。
又有人说,是那个年代的好人标签害了他。“狠斗私字一闪念”,标兵就应该是绝无私念的,好人就应该无私奉献,不藏半点私欲,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可那个时代的人多了去了,凭什么你们自己在想着爱情、想着沙发、想着自己的小九九,却要好人一尘不染?摆明了说,好人就应该是傻子,所以我不做,你去做吧。
好人注定是另类,是孤独。在现今的婚恋市场一旦出现“你是个好人,但……”,我们便知道被抛弃的结果了。
那个时代从来不无私(公报私仇的还少吗?),所以好人刘峰的存在本来就是一个笑话。
有人说,刘峰做好人是他自己的选择,不是别人逼的。出身小县城,父亲只是个木匠,能进入部队,穿上军装,已是他的最大荣耀,能从连队进入文工团更是人生开挂了。在周围都是红二代、官二代、知二代的集体里,他要获得存在感,只好给自己套上一个“活雷锋”人设,然后兢兢业业地、老老实实地活在这个人设里,给自己赢得尊严和未来。
可是他有一次大好机会可以奔大好前程的,他拱手让给他认为更需要的人了(如果是为了爱情那更需要前程来支撑,这个道理傻子都知道)。影片一笔带过,克制地不让别人去赞美,只是政委的一句追问,让人顿觉,这种无私的选择是反人性的,根本不在别人的逻辑里。
有人甚至上升到道德上的至高者就是人格上的缺失者。
一个本性善良的人,被认为是伪装的,是别有用心的,是无可奈何的,是投降时代的,是人性扭曲的……人们终究还是不相信有不折不扣的好人,那么所有的歌颂与怜惜,所有的理解和善待、尊重与呼唤,还有什么意义?
这完全是一曲好人的挽歌。一群并不想做好人的人看了一个好人的笑话。
他是个当今谁也不需要,谁也不尊重的人,这种人就叫好人。——严歌苓
刘峰的芳华不是碎在时代里,而是碎在众人的目光里。
2、何小萍为何被集体唾弃?
何小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抛弃的那个人。这个问题起初我很是不解,按说一个美女,怎么也不应该让男兵那样嫌弃的。
如果说是因为出身,父亲劳改,但当时萧穗子的父亲也被关押,解放是之后的事了。如果说是家庭背景,她母亲和继父条件并不差,并不是土鳖的、被嘲笑的农村人。
她和大家不一样,这才是她让人讨厌的最基本原因。
何小萍从来没有被善待过,她根本不知道如何在集体中自处。而任何一个集体中都会出现一个被欺凌、被嘲弄的对象,以满足集体的欢悦与狂欢,与众不同的何小萍恰好适合。
爱出汗,身上有味,先从表象上把她与其他女孩区分,——我们都是这个味,你是那个味,所以你就是臭。
刚进集体,急于展示自我,她面对众人兴奋地大秀舞步的时候,便栽了一个大跟头。看新人笑话,从来都是集体的通病。一个如此期待新生活的新人,和一群等着看笑话的老油条,她们之间必然隔着几条街。
“军装事件”突如其来的出现,更让她一下子成了人人瞧不起的焦点。她如果开口借,也不见得别人就不借,但骨子里的自卑、孤独与疏离,让她选择了悄悄地借,悄悄地还,正是这样地“悄悄”让她再次走到了众人的对面。没有言语的交流与沟通,如何与集体共处?当舍友们直接在她的床铺上翻照片,并四处宣传她的“恶行”时,她的人生很难再春暖花开了。
接着下来的“假胸事件”,没有任何证据,但所有人几乎一致认为,那是何小萍的。她像一个异类那样被推搡着粗鲁扒衣的时候,我们和她一起冰冻在那里:集体真是一种强大的存在,它可以任意凌辱不在大众节拍里的个体音符,没有人去验证,没有人需要担责,真相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可供我们嬉戏与教训。
不合群就是最大的罪过。就算别人说的都是造谣,你也活该。谁让你是这个集体的另类呢? 因为不合群,所以被孤立,这是生活中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都在欢快时你却在悲伤,这就是触霉头;我们都在谈情怀你却在谈口粮,这就是错位。大家依赖共同的话语圈,难以容下另外的声音,所谓接纳,先得同频。
刘峰被发配连队,何小萍是唯一送行的人。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最能珍惜善良”。萧穗子的画外音如此说。我倒更觉得一是因为爱,二是孤独者的惺惺相惜。
被集体拒绝了的何小萍,也拒绝了集体。或者说集体性的冷漠让她寒了心,她替刘峰、替自己心寒彻骨,从而决绝地要摆脱这个集体。
“装病事件”是她这种决绝的最直接爆发。她起初努力跳舞,排练B角,始终没办法上场,而终于有机会独舞时她却用这种方式来放弃,这得是多大的绝望!政委用激将法调动了何小萍沉睡的荣誉感,她帮集体圆满完成了任务,却成为了一场残酷游戏最后的亮相,她被上级“发配”到西南边境,个人与集体再次碰撞出了残酷的火花。
在西南的战地医院里,在生与死的场景里,她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她把最本真的善良奉献给了这个世界,她获得了英雄勋章,在英模报告团里,她疯了。被低估、被践踏的卑微生命已承受不起这样的繁华与荣光。
她穿着病号服,在无人的草地上纵情起舞。里面是热闹的文工团,外面是寂寞的何小萍。这个场景让很多人泪奔。
她的芳华从来就没有过,被集体倾轧的弱小个体,在这个世界的边缘自生自灭。
她最终并没有被刘峰爱上,只是两个苦命人抱团取暖而已。两个人的温度不足以燃烧起生活,如果世界不爱他们,他们的生活能美好到哪里去呢?
3、真正的芳华是她们的。
至于文工团的其他女孩子,她们大概是这个集体的基石了。集体可以失去刘峰、失去何小萍,但通常不会失去她们。
林姑娘一边享受着不同男性的爱慕与好处,一边却将刘峰的拥抱视为洪水猛兽。她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被很多人视为正常,至于别人因为她而万劫不复,就不是她或者她身边的人需要考虑的事了。不单是林姑娘,几乎所有人都在等着看团里的“活雷锋”出丑,等着他被严厉处罚,等着他再也不那么高高在上,等着他从天上跌到地狱。
林丁丁编造了刘峰“腐蚀”自己的谎言,还制造了很多生动的细节,让所有人都把刘峰当流氓。然后假惺惺地哭着说,“谁都可以,就刘峰不行,谁让他是活雷锋呢?”再加上萧穗子旁白,“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忽然坠落凡间,还对你说他惦记你了很多年,她心里觉得紧张害怕,觉得肮脏恶心”。
同时脚踩N只船的林姑娘说别人肮脏恶心,问题是她这样说竟然还被集体所接受,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体呢?
林丁丁让刘峰稚嫩而纯粹的爱情成了一场笑话,也让刘峰唯一的一次凡心律动变成了人生深渊。
别人都可以做的事,好人不能做。“好”是标签,更是负担,林姑娘们不用做好人,只要有好生活即可。她后来傍上华侨,出国,晒草坪照,过着优裕的生活,才是公认的生活常态。
她一定不会想起曾有个男生因为她而改变了人生航线,终生凄苦;她更不会有丝毫的不安或歉疚。
至于高干子弟郝姑娘,一句“江山都是我们打下的,洒你一点水怎么啦”,那种骨子里的公主式的傲娇,才是文工团里的芳华。她是另一位高干子弟陈灿“门当户对”的老婆,当他们赚得盆满钵满、衣着靓丽在阳光里感慨时不我与时,刘峰正在被联防队员扣车讹钱,打翻在地。时代变了,人物的命运却早已铺垫。
那场被广为诟病的文工团散场戏,是他们在怀恋与告别自己的芳华。
所有的人一起醉倒是冯导在刻意营造氛围,他是宽容并默认了这个集体的芳华,甚至有些青春的荷尔蒙夹杂其中,包括前面的浴室、泳池、靶场、舞蹈室、以及老歌的轮番响起,这是他的一点审美私心,他也以这样的方式宣告了影片里没有坏人,没有敌人。
谁都有资格缅怀青春,萧穗子、林丁丁、郝淑雯和陈灿等以痛哭、大醉完美地与过去拜拜,走进新生活。
而刘峰和何小萍连告别的机会都没有,他们是“圈外人”。
所以文工团在煽情告别时,我却如鲠在喉。
有个小细节,陈灿并不爱萧穗子,却欣然接受了她的金项链,并日日咀嚼着它。——这得有多厚的心理才能如此坦然?优越的家世加上这样强大的心理,世界不是他们的都不行。
至于萧穗子,她担负了多余的旁白,是因为她同时承担了严歌苓和冯小刚的重任。严歌苓想通过她来忏悔,冯小刚想通过她来中和。
事实上,她完成不了这样的使命。
她一方面会感叹刘峰和小萍的凄凉,另一方面,又欢快地加入了集体的狂欢。在有些事情上,她甚至比那些傲娇的贵族们做得还要过分:“搓澡用的海绵垫胸,那上面可能还有老泥儿呢!哇哈哈哈!”郝淑雯就说:“你也别装好人,你笑得最欢!”影片最后她和郝姑娘用刘峰的假手调笑“还摸吗”,让人顿感世界的凉薄与荒.唐。
肖穗子必须这么做,因为她需要集体,她从来都是集体的一员,她需要被接纳。
她们的芳华会变成韶华、荣华、光华。影片结尾的旁白是用来安慰我们的,让散场之后的我们没有悲哀与愤怒,甚至不用去纠缠什么时代、人性、集体与个人,感慨一下青春就好。
不知道这是冯导的聪明还是冯导的悲哀。
4、一场模糊的战争,一段被刻意忘却的历史。
有人质疑这段戏的必要性,认为是冯导在炫技或寻卖点。可对于刘峰与何小萍,这是他们卑微人生中最华彩、最悲壮的篇章,是前面文工团戏码的果,是后面继续波折跌宕坎坷的因。刘峰在这失去了一只胳膊,何小萍在这里失去了她的神志。
一边是恐怖,血腥和残忍的战争,落难的刘峰和何小萍,在战场上流着血;另一边,文工团在道别酒会上,喝酒、唱歌、流泪,声嘶力竭地发出时代有负于她们的悲鸣。
这样的对比也让人五味杂陈。
战争永远是叙写人性最好的的载体。
但近四十年过去,那场战争以及战争背后更深层的内容,成了不能碰触的禁忌。
原谅冯导只能点到即止。
而就这么几分钟的战争戏,让很多老兵组队、排队去看,——被多深刻的忘却才有这样深切的期待!当时我哥哥所在的部队也参战了,他是文职,没有上战场,但他有很多战友就长眠在了那块土地上。
尽管只有“西南边境”几个含糊的字,让有些年轻人完全不知所以,但冯导的触碰,还是让当事人有了一点点被记起的温暖。
这是一段很出色的战争戏,炮火中的血色与震撼,战地医院的血腥与温情,让人陡然升起崇高感;而崇高之后,对老兵生存现状的悲凉感,以及那些被遗忘的亡魂,还有众多无法进入叙事的被侮辱和被伤害的人们,才会更击人心。
这些,更与芳华无关。
事实上,““””、“平反”、对越自卫反击战、裁兵、改革开放……哪个历史事件都可以是长篇巨制、残酷史诗,但哪一个又都不是能够轻易呈现的。冯导有点贪心,他试图把时代剧变和人心裂痕,都融进来,所以很多地方只好模糊不清了。又或许,把时代与人性的尖锐都钝化了,是年过半百的老炮与这个世界的妥协。
不过他心知肚明露出的一些破绽,让我们在他竭力推销的宽厚与平和中,看到了真诚与无奈。
他的芳华,我的心碎。
愿零落成泥、冰冻成霜,不是好人的唯一命运。集体车轮滚滚向前,请给卑微个体一些尊严与温暖。
愿沉默的大多数不是施暴的大多数。
作者|卷子
公众号|卷子路上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