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反思与感悟:对千字文留学生的看法
编者按:最近一篇拉黑父母的留美大学生千字文引起社会的关注,由此作者深感家庭教育的无奈,也给家长一些提醒,下面我们来看看《那个写万字文数落父母 、12年春节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留美北大生后来会怎么样呢?》这篇文章吧!
在镇西茶馆公号上看到一位教师因为期末考试班上成绩不佳,跳楼自尽了;1月27日,福州一位小学教师与五年级的儿子发生争吵错手用手机充电器线勒死儿子随后跳楼自尽,加上身边的两起……
这个期末有点冷。
福州那起,网议说是“友好的母亲勒死了乖巧的儿子”。
然后,便想到那个写万字文数落父母 、12年春节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留美北大生,他的后来会怎么样呢?
万字控诉原文网上并不全,能看到对事件较为完整叙述的就是红星新闻的长篇采访稿了。很多电视新闻里也在播,一下子就成了网络热点,参与的网民甚众。
网民喜欢站队。在立场比真相重要的平面世界里,站队通常依靠的是情绪、情感,以及政治正确。
一端是站父母、批评王猛的(沿用新闻稿中的化名。我不愿用孩子一词,因为对三十出头的成年人,用孩子一词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他们的核武器便是孝道,诸如父母养育之恩等,以道德判断出手,这个比较厉害,力道很足;其次是谈性格缺陷和心理疾病的,这个比较复杂,很难一下子说清楚。
一端是站王猛、批判父母的,当时是指家庭教育之过。
上了年纪的多站父母,几多辛酸不易,说起来全是泪;年轻人多站王猛,吐槽曾遭受的种种“不幸”。
孩子所谓的不幸,在父母那里竟全是爱。
这是怎样的理论错位和实践偏移?
于是出现了:父母一生都在等一句“我爱你”,而子女一生都在等一句“对不起”。你有你的期待,我有我的方向,即使回得了家,灵魂反向而行,也终难相遇。
网友说,“童年一盎司的阴影会形成长大后一千吨的自毁”。
但哪些事会构成阴影?哪些不会?有些经常被家长打的孩子依旧念着父母的好;有些只挨过爹妈一次打,却耿耿于怀,整日抚摸伤口就是不结痂。
同样给小男孩穿女装,有人长大了当趣事笑个没完,有人却当是屈辱恨恨不休;丢东西了,摔倒了,被欺负了,被要求自己解决,有人长大了感谢父母教会自己自立,有人却埋怨在最需要情感关怀的时候父母缺席;出门在外,父母找到亲戚朋友帮忙照顾,有人感恩戴德,有人却认为是变相控制……
谁心里没个账本?
过度关爱与“放任不管”这个之间度的丈量如何把握?有没有精确的量器去测算?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特征: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还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
“肆意操控”“冲突”“炫耀”……这是他对父母的评价,列举出来满满的琐屑之事。
一名成年男子,沉湎在过去,把现实中遭遇的一切都归咎于原生家庭,他“内向,敏感,不善交际”,他要救赎自己,同时也希望救赎到正在成长中的新生代家庭。
我不站队。
这位王同学值得同情,他正在老去的父母也值得同情。
归因固然重要,怎么办更重要。
王同学愿意站出来,大胆地开口叙说,并进行心理咨询,这是他的自救。我们不必吐槽他,连他的父母都选择原谅,并接受被拉黑的现实。
所以千万不要用孝去攻击或去劝说,我一直认为爱比孝更重要,爱是我想这么做,孝是我应该这么做。前者会有更多的自我愉悦,而后者会是自我压迫。
人生应该是在愉悦中进行的。
王同学站出来昭告天下并列举父母的种种罪状,我们也不必跟着起哄,父母多有不是,只要不是罪不可赦,我们能不能选择原谅?
他们只是还不会做最好的父母而已。只要有爱,就算是及格的父母。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没有80分、没有满分就赶尽杀绝。
王同学的父母教育失败了,我们一要帮王同学,二要帮他父母。
“你喜欢什么就聊什么”,王猛的父亲现在开始转变语气了,并且表示在“期待一个契机,给他时间和空间。”他们认为在关系的重建上,主动权仍在儿子那边,家的大门永远打开,“你走近,我不会反手推开你”。
简直就是爱的告白,但这个爱并没有得到儿子的回应。
重建亲密关系没那么容易。
如果孩子幼年时,就能学会这样等待,学会平等对话,明白界限感,明白再小的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会有独立的诉求与渴望,有自己的喜好与尊严,那么一切或许就不会发生。
现在既然发生了,那么就只能亡羊补牢了,继续爱,并且尊重与等待。
旁观者千万别补刀了,痛苦的孩子背后一定是痛苦的家长,你们的落井下石会把孩子与父母双双逼到绝境的。
做好你自己,反思你自己,是不是也有过同样的干涉与焦虑?只是感谢上苍,你的孩子没有走远走偏而已。
同样的教育方式,不一定有相同的结果。因为遗传性格环境后来的经历某种契机突变等等,都会在成长中起作用。正确的教育目的,也不一定搭配有科学的教育方式,正确的教育方式(比如原则性很强),也不一定正确处理好了教育重点(比如抗挫折能力、交往能力)……成长是个综合工程,任何一个小偏差,都有可能酿就后果。
王同学这样,是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父母只是其中之一。
在失去孩子的爱时,父母会有更多不可言说的痛,这也需要社会来拯救。他们付出过爱,也仍旧怀有爱,他们不应该被唾弃,被抛弃。
不能用一句”活该“把他们扔进冰窟,绝望而终。他们不应该承受如此的恶果。
帮助王同学学会重新去爱、去接纳,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他们让你看到了这个世界,推动你拥有了现在的学历与眼界,帮你在更高层次上去认识爱与教育,认识自我……如果没有这样的家庭约束与推动,你可能根本就不是什么状元,也没有什么北大留美之类的,也写不出这样有影响的万字文,可能在小城某个角落里闷声做工呢。
再比如,他们还愿意平静地等你接纳,没有在你昭告天下后惶恐决绝而去——如果那样的话,也能理解,有掌控欲的父母,视孩子为整个世界,被孩子抛弃就是被世界抛弃。但如果真那样,你的后半生还有幸福可言吗?
换个角度,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与体会。
而王同学的未来也是我更关心的。
一味地帮他出气打气,鞭挞父母,固然解气,但不解决问题。心理问题已经形成,那就得有专业的干预。他自己都明了的东西,我们更得明白。把科学的交给科学,不要用键盘侠的一时痛快,加重别人的伤痛。
然后是他需要自信,多多的自信。如果你恰巧在他身边,不妨多给点。相信他的聪慧撑得起你给的。他需要大大小小的成功来巩固这个自信,现实很残酷,给不来成功,但你可以让他明白成功也分大小、分远近、分人。
他还需要多多的爱与尊重。他选择勇敢地发出万字文,这不是不孝之罪,也不是自曝其短,他想找个契机去释放,去寻求人生转折而已。压抑太久的人,总需要一次爆发,你理解就好。
另外,万字人成了热点,引发了家庭教育的热议,算是他额外给社会做出的贡献;他要告诉那些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他的经历给正在当父母的人很多提醒与思考。我们应该感谢他。
我私底下更愿意把这想象成是一个精心策划的爆款文,他父母留给他的痛并没有那么深,他的心理也没有那么脆弱与偏激,他们并没有彼此分离。这样想着,我就会心安很多。
为王同学祈福!就算他不能放下,选择了继续拉黑父母,但只要不拉黑全世界就好。
为开头提到的那位老师、那位家长和孩子默哀!
愿世间有爱,更有道。
作者|卷子
公众号|卷子路上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