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老师的教育感悟:我听见你的声音
编者按:作者是刚毕业工作的老师,通过几次孩子们的行为,他发现孩子们需要老师的关注,下面我们来看看《我听见你的声音》这篇教育随笔吧!
我今年大学刚毕业就来到太和三中东校区,并且当了六个班级的阅读老师,每周一个班一节课,一周下来也就六节课。这项工作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容易的是课少,难的是没有课本,上课讲的内容不好把握。初中的学生我接触的很少,以前在大学实习的时候带的是高一学生,难免有些不知所措。
部编语文课本加入了名著导读,将名著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所以刚开学那段时间我就将语文课本里的名著导读讲了一遍。第一部名著就是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作者、写作背景、主旨等方面介绍了这部名著。学生都认真听讲,反馈不错,我讲得也很起劲,但是奇怪的是下一节课我候课的时候还是有个别学生跟我说看不懂《朝花夕拾》,我不知道他们是真的看不懂,还是受到其他老师说“鲁迅先生的文章难懂”这样的话的影响。
“欲速则不达”,我决定先放一放,刚进入七年级就学《朝花夕拾》可能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所以听取校长的意见,我找到综艺节目《少年国学派》的视频给学生们看,既有趣,又让学生学到了许多成语故事。第一节课看《少年国学派》时学生们很安静,眼睛瞪得大大的,时不时跟着演员们的表演哄堂大笑,还有个别学生边看边记笔记。我当时很开心,终于找到一种学生喜欢的上课方式了!不幸的是下一节课又看《少年国学派》时,有的学生表现得不耐烦了,低头摆弄自己的小物件,或者写其他作业。
没办法了,其他的视频太长,剪辑下来总觉得有头没尾,影响教学效果。想了几天,最后决定跟着语文课本走,比如这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那我就给学生们讲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或者这周学了某一位作家的作品,那我就找这位作家的另一篇作品让学生看看,再自己编两三道题目让他们思考。
前段时间学习了《西游记》,看过这部名著的学生几乎没有,但是电视剧版的大家都看过。第一节课我简单讲了一下作者、成书过程及中国四大名著,第二节课就以语文课本上的《一调芭蕉扇》为例,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演课本剧,之后又让学生上台讲一讲自己喜欢的章节。直到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劲头还在,后来让他们在课堂上阅读时绝大部分学生没有书,我强调了三次,到第三次课时每班还有五六个学生没带书。
看到他们又想想初中时候的自己,那时候我喜欢看书,但是都是作文选、《少年博览》,到了高中才有机会看《意林》《读者》,接触到更多有内涵有品位的文章。马克吐温说:“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这种现状从他的时代持续到现在,确实让人担忧。
一年365天,日子有长有短,在学校的日子也是有忧有笑,笑的是孩子们有时也太可爱了。记得有次大课间休息,有个班级整个班被历史老师喊到办公室走廊读书,我从走廊经过回办公室,一个小女生跟在我后头,直到我走进办公室坐到凳子上。她一直对我笑,等到我问她有什么问题时,她才慢悠悠地问我,为什么她背会了所有历史老师要求背的书最后还是考不好,让我尴尬的是历史老师就在走廊上,我们刚从历史老师身旁经过。我一个阅读老师从审题讲到字迹,最后还鼓励她去请教历史老师。
最有意思的是有次上课我看到一个男生满脸通红,趴在桌子上耷拉着眼皮,我走到他跟前问他是不是发烧了,然后一手摸着自己的额头,一手摸摸他额头烫不烫,结果我的额头比他的还烫。他同桌看到了立马对我喊:“老师我也发烧了!”那段时间学生发烧的多,我不得不谨慎些,又去摸摸这个学生的头,瞬间那一片的学生都说“老师我也发烧了!”那好吧,我一个一个地把他们的额头摸了个遍,都没有我的额头热。等我反应过来自己可能受到了学生们的捉弄,他们却都已经笑得收不回来了。
还有一个学生问我为什么我跟他的耳朵长得不一样,他有耳垂而我却没有,我就跟他讲遗传基因,可能他爸爸或妈妈有耳垂,结果他来了句他爸妈都没有,我又跟他讲可能他爷爷或奶奶有,又讲到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最后还鼓励他找生物老师也聊聊这个话题,会有更多的收获。也有学生问我发小误会他了要怎么重修旧好,问我数学题怎么解,在作业本上画画跟我聊天,等等。
这些有意思的“小事件”让我重新认识了这群孩子,他们渴望与老师有肢体接触,有时候学生挥着手跟我打招呼,我们俩就击个掌笑着擦肩而过;他们渴望从老师那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关于生命,关于历史;他们也渴望与老师交朋友,彼此敞开心扉,面对面、心对心地交流。
有时我喊学生“小魔王”,有时也喊他们“小可爱”,因为他们喜而喜,因为他们忧而忧,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小行星,他们就是小太阳。希望所有的孩子在学生时代都能遇到知心的老师,也希望所有的老师在教书育人的生涯中遇到更多暖心的小太阳。
作者| 太和三中刘晓侠
公众号|太和教研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