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后有感1000字
编者按:读《三国演义》后,作者将对关羽这个人物的感受写下来,介绍一些自己看三国的读后感,以及夸奖关羽的人物精神。
汪老师读《三国演义》第25回至27回内容发现,其主要讲的是关羽这位大咖。
通过「关羽降曹操;斩颜良、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投刘备。」这三章内容,可谓是把关羽这位“义绝”的形象写到了极致。
汪老师细读《三国演义》第25回至27回的内容,作者花费了这么多篇幅,皆是在为关羽立传啊。
小说从情节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关羽这位中国“武圣”,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的豪迈本色。
谱写出一位被后人敬奉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不得不让汪老师心生敬佩之情。
由于汪老师在课堂中经常引导同学们去阅读《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下面我想重点掰扯一下关羽这位中国人心目中的大神,他为什么最终不被曹操所收买,为其所用一事。
关羽在得知刘备下落之后,宁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去投奔旧主。
故事脉络大体是: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分五路下徐州东征刘备,后来刘备一伙人中计,三人各自失去联系,张飞败走芒砀山,刘备被迫投奔袁绍。
曹操听从程昱的计策把关羽包围在土山上,关羽突围不出,曹操因爱才,想收关羽为自己部下,将其生擒,便使张辽前往劝降。关羽提出三个条件,称如能满足便投降曹操,曹答应了所有条件。
关羽投降了曹操之后,曹公对待关羽非常好。赠送关羽黄金白银、金银器皿和奴婢美女,而且关羽帮曹操刺颜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解白马之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曹操给关羽的这个爵位,据说已相当不错了。可看看曹营中其他人,夏侯渊到死那一刻,也就封个博昌亭侯;夏侯惇活得久一些,封的是高安乡侯。关羽的好朋友张辽,一开始仅仅是个关内侯,比亭侯还低。从这些人的对比来讲,曹操的确一开始就对关羽高看一等。
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没有被曹操的糖衣炮弹所感动,曹操无论用腐蚀、拉拢、诱惑等手段对他,关羽的内心仿佛如明镜一样,心里所想的只有刘备这位大哥。
儒家文化,孔夫子有句话:「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综观关羽在这几回的表现,的确为我们读者呈现出一位「忠节」的人物形象,关公一以贯之的忠于刘备,让曹操也颇为感动。操曰:“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
关羽自「桃园三结义」盟誓中曾立下誓言:「上安社稷,下保黎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实事证明关羽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是部小说,有些情节内容可能不一定真实,但是涉及到关羽「降曹忠刘」的情节,史书上是有明确记载的,这也说明罗贯中写这部三国小说大体上还是尊重历史事实的。
《三国志·关羽传》: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关羽在面对曹公的器重,以及金钱美女的腐蚀,他没有变节,且坐怀不乱,而且在当时力量对比上,曹公的实力是绝对强大的,绝对是一位值得投靠的BOSS。
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关羽,让他的信念毫不动摇,汪老师想这里面肯定有深层原因的。
《三国志·关羽传》里面这样写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他要与刘备「誓以共死」这就是关羽的人生信仰!关羽出身于社会底层,有游侠背景,轻财仗义,讲义气是比较符合关羽这类人的价值观。
中国墨家的游侠精神,特别注重「义气」。“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用在关羽的价值观上比较适合。不错,确实是的,他这样能为知己而死也是为了换得社会对他的承认,换得社会对他的个人尊严、道德观念和自我价值的承认。
关羽正是凭借这种「忠义仁勇」的核心价值观,才没有背信弃义,始终如一的信守桃园结义之情!
后来,关羽兵败麦城后,潘璋手下的司马忠在漳州活捉关羽及其子关平,后来孙权见关羽和关平不肯投降,便下命令将他们斩首,死时年约六十岁。虽然,关羽死于非命,但千百年来,人们崇拜关公的热情依然不曾减少。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关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高尚品质的坚守,换得社会对他的个人尊严、道德观念和自我价值的承认,所以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不曾消失。
关羽对国以忠,待人以义,作战以勇的精神,也恰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
作者|汪老师
公众号:汪老师阅读写作馆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