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故事创作 >

温馨的童年亲情故事:奶奶的歌谣

时间: 晓晴1082 分享

  编者按:一条消息让作者回忆起童年时奶奶口中的歌谣,这些歌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的回忆《奶奶的歌谣》吧!

  一条来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消息,促使我回想起去逝多年的奶奶的歌谣。一石激起千层浪。奶奶当年吟诵歌谣的情景,一幕幕又在脑海中浮现。

  消息说去年的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儿时,第一次听二十四节气歌,是奶奶的吟诵。

  奶奶,北方人,生于清朝光绪年间。裹足,没读过书。其歌谣来自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化。我在学龄前,奶奶已天命之年。因为爸妈工作忙,只有奶奶陪我。一老一小,朝朝暮暮,形影不离。

  奶奶拖着长韵,半是说,半是唱:“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当时我不懂,奶奶解释:“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一个节气十五天••••••”

  冬天来了。奶奶喜欢坐在热炕上,让我挨着她。一阵寒风从门缝吹进来,我打个哆嗦:“哎呀!好冷!”奶奶就说:“冬至,该冷了。不到冬至不冷,不到夏至不热。”“冬至就交九了。一九二九不算九,三九四九棍打不走••••••”最愿意听奶奶讲冬至吃什么。“冬至到,吃水饺”、“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天长长到夏至,天短短到冬至”。

  严冬,暴雪。那天傍晚,大人们还没回家,奶奶就让我把铁锹从外边拿到屋子里来,说:“看样子今晚要大雪封门了。明天早上,大雪会把门窗都给堵住,没有铁锹,开不开门呵。”我听了有点害怕。奶奶却笑眯眯地告诉我:“不害怕。今年大雪封门,明年粮食封门。这叫瑞雪兆丰年呢!”当然奶奶用的是农历了,她称之为“皇历”。

  冬去春来。奶奶知道我最感兴趣的是立春吃什么,不用问就说:“立春吃春饼,就是‘咬春’呵。”“立春阳气转,雨水延河边。”又说:“小宝宝,别欢喜,打春(立春)还有四十天冷天气。”立春,有时风大,刮得尘土飞扬。奶奶就说:“春风不刮,杨柳不发(芽)。”奶奶领着我,寻找房前屋后空闲的地块,见缝插针,播种玉米、豆角,载瓜苗。一边种,一边说:“春天捅一棍,秋天吃一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奶奶常说的夏天的歌谣是:“冬至饺子夏至面”;“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连雨天,不能出去玩,我很不高兴。奶奶却高兴地对我说:“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连雨天,吃饱饭’。连雨天,好长庄稼啊!”

  夏秋之间,晚风送来一丝凉意。奶奶说:“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温不降,庄稼长得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换上棉。”

  四季轮转,奶奶的歌谣也随之变化,像是一首首美丽动听的歌曲。现在,《二十节气歌》已经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它的韵律、意境、节奏都很美,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赏的是二十四节气,品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呵!

  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奶奶一生没去过医院,没打过针,但健康长寿,享年83岁。这与她的健身养生歌谣有很大关系。

  奶奶晚年每天晚上不吃饭,一日两餐。有时我劝奶奶吃点,她就说:“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只看着我吃,自己不动筷子。白天吃饭,只我们俩儿。吃完饭,奶奶尽管小脚,走路很慢,但还是拉着我,在街上走走。边走边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三百步,不用上药铺”。

  奶奶牙齿不好,冬天,爸爸从地窖里取出新鲜的大萝卜,脆绿甘甜,奶奶就用金属小勺子刮成萝卜汁,吃得很有滋味,边吃边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郎中开药方。”

  初春,天气暖和以后,我喜欢早早地就要脱棉被,奶奶却不让,告诉我,这样最容易伤风感冒,穿衣服要“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奶奶会哄孩子催眠的歌谣呢!

  奶奶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还总是想找爸爸妈妈。爸爸只有在周末才能回来。每天晚上就指望能看到妈妈。

  有一天,我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在街上玩。傍晚,人家的妈妈先后一个一个都把小朋友领回家了。只剩下我一个,孤零零的呆着。站在村头望,希望能看到妈妈回来。那是“大跃进”年代,妈妈经常加班跃进,回家很晚。见不到妈妈的影子,心里酸溜溜的。奶奶带我回家,让我先吃饭。可是,心里想妈,一点儿都不想吃饭。奶奶劝我:“等你吃完饭,妈妈就回来了。”不劝还好,这一劝,我“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奶奶一下子就把我搂到怀里。在奶奶的怀里,不知道哭了多久,后来变成抽泣,奶奶摇着,拍着,拖着长长的韵,催眠曲似的唱着:“摇车摇呵摇,小宝宝,睡觉了,嗯——”在奶奶的歌谣声里,我不知不觉的睡着了……

作者|王工一

公众号|咱们村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06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