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教育心得 >

老师的家庭教育思考:“熊孩子”成长记

时间: 晓晴1082 分享

  编者按:《“熊孩子”成长记》一文是作者通过身边的一个孩子作为事例,评析她受到的家庭教育,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教育思考吧!

  第一幕 天使下凡

  小椿聪明伶俐,人见人爱。6岁时,带他去公园,他欢蹦乱跳,一会儿问这个根雕,一会儿看哪朵小花,欢快之极。突然,他大声喊道:“是哪个流氓坐在这里?”一看,原来是一个坦胸的弥勒佛雕像,笑口常开,注视着芸芸众生。孩子天真无邪,认为露着胸膛的就是流氓,于是有此一说。大人哄堂一笑,便给孩子讲一些弥勒佛、观音菩萨的故事。其乐融融!

  “六·一”儿童节,孩子表演大灰狼,形象逼真,可爱之极,逗得全场观众哈哈大笑。妈妈每说及此,都满脸幸福:“平时看小椿总觉得啥都不上心,可到了关键时刻,孩子还真顶得住!”

  【评析】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派到人间的天使,清洁,单纯,善良,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恰好应证了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论。家长看自己的子女,咋看咋欢喜,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油然而生。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总让家长怦然心动;孩子说出的无忌童言,家长觉得颇富哲学意味;孩子的一举一动,幼稚中透露出无限的才华。家长们聚在一起,谈论自己孩子三天三夜都不会重复。

  第二幕 赶场子

  时光静静流逝,孩子渐渐成长,升到幼儿园大班后就有了学业压力。小椿的父母在心里犯嘀咕:“邻家的某某,100以内的加法轻车熟路,已经认识好几百个汉字,英语单词也记了不少。小椿啥都不会,咋办?”于是请教各路名师,有人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等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升入小学,第一次考试便打了个措手不及,因为其他孩子在文化课上有所超前,便显得小椿在文化课上有些滞后,所以考试分数几乎是班级倒数。于是小椿父母再也按捺不住,便开始报各种补习班。奥数班,奥语班,英语班,再加上已经学了两年的围棋班和舞蹈班,小椿要上五个辅导班。周末和节假日,小椿就像赶场子一样,辗转迁徙于各种辅导班。

  效果是显著的,小椿不仅文化课成绩在班级排前几名,而且在各种活动中大出风头,几乎成为学校的公众人物。

  【评析】教育是一件复杂而综合的过程,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很长的周期,而不能像工业哪样迅速出炉。小椿的父母迫于成绩的压力,采取拔苗助长的方法,盲目地报各种补习班,只能成功一时,而不会恒久。

  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学习兴趣才是最重要的。从长远看,如此重荷,小椿不堪重负,只能促使他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学是迟早的。当然,学习成绩不好,也必然会导致厌学。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在保护兴趣的前提下让小椿的成绩赶上来。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需要辩证对待。在文化知识上,提前学习一点,放到孩子学习的长河中去考量,其作用微乎其微。比如赛跑,如果跑50米,提前跑了10米,那先跑者的优势是巨大的;但如果跑5000米呢,提前跑10米就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人生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赛跑,而不是100米200米的短途冲刺。如果理解透彻了这一点,小椿的父母大可不必自乱阵脚,盲目抓瞎。抓好孩子的养成教育,多鼓励孩子,孩子的成绩会慢慢赶上去的。

  第三幕 威逼利诱

  刚开始上辅导班,小椿用新鲜的眼光打量着这一切,好奇着,激动着。但时日一长,便显出疲态,别的孩子到户外玩耍,做各种游戏,看动画片,读课外书,而小椿一场接一接地上辅导班,几乎没有了童年。

  到了小学五六年级,小椿的抵触情绪更加明显。父母便使出各种解数,或威逼,或得利诱。起初还能收到一点效果;但随着小椿一天天长大,威逼的力度越来越大,利诱的价码越来越高,但效果一点一点萎缩:小椿要么不去,要么就磨洋工,人去心不去。

  要说小椿妈妈的付出也挺多的,哪怕再辛苦都要亲自陪送小椿上课,甚至亲自培学。小椿没学出个啥样,妈妈却把奥语奥数学得精通。在考试前,妈妈通过自己的融会贯通,突击给小椿辅导几次,小椿的成绩还不错。

  到了初中,妈妈学起来越来越吃力,辅导小椿更是谈不上。小椿的成绩就越来越差,但迷恋上篮球。

  【评析】教育有通用的原则,但没有万能的方法。上篇文章提到的责任、守法、善良等做人准则,是亘古不变的教育原则。但教育方法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需要海纳百川广泛接受各种教育思想,然后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而不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妈妈很辛苦,小椿更辛苦,但这种辛苦是本末倒置。教育的个性色彩特别浓,像农业一样,即使外在条件完全相同但结果也许会大相径庭。同样的土地,同样的种子,同样地浇水施肥锄草耕耘,同样的阳光雨露,但长出的庄稼就是有大有小,良莠不齐。

  家长得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点!

  第四幕 左右为难

  升到高中,小椿的学习成绩彻底沦陷,唯一的特长是打篮球。可是天不遂人愿,小椿的个子不够高,报了好几次篮球训练营,教练都没有接收他。小椿尝试过各种增高的方法,比如增高鞋垫,服用钙片,跳高摸高,甚至晚上睡觉都用皮筋拉伸双腿,但直到高二还没有达到175cm。于是,小椿把所有的怨气都撒在父母的身上:“谁让你们把我生得这么矮!”父母除了号啕大哭,还真没辙!

  小椿上课时只有两种模式:睡觉模式和发呆模式。小椿发呆与众不同,总是把玩一只手表。那是初二期中考试,小椿考进了班级前十,父母专门从英国格林威治天文治独家定制一块手表,奖给小椿。价格自然昂贵,造型特别,常常成为同学欣赏的对象,给课堂造成混乱。

  高三临近,小椿及父母左右为难,考文化课吧,小椿肯定考不上二本,走体育特长生吧,小椿的球技和身高无法达标。

  【评析】自我定位,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也是父母教育的重点。身高不够是事实,如果还执拗地走职业化篮球这条路,撞墙是肯定的。父母对孩子的错误定位,是引发这场定位错误的根源。孩子会唱几首歌,便妄图孩子成为周杰伦或郎郎;孩子会涂鸦两笔,便希望孩子成为张大千徐悲鸿;孩子会跳大灰狼,便以为孩子是天生的邰丽华……孩子爱上篮球,本来是好事,作为一种体育爱好,对身心有益。可一接触篮球,父母和孩子的思维定势就会向篮球明星那条轨道上滑去,在走不通的时候孩子就无法直面自己,接纳自己。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奖励,是不重视过程管理的突击行为,而学习恰恰需要过程管理。对孩子的奖励,永远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奢侈的手表奖赏危害巨大,考前的许愿只能促使孩子养成赌博心理而不是拼搏心理。

  作者|金乾波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0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