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孩子的蜗牛行为习惯
如何改变孩子的蜗牛行为习惯
你的孩子干什么都像蜗牛吗?孩子为什么变成蜗牛了?家长如何把蜗牛变成雏鹰?如果家长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我们难以改变孩子的行为。
实例分享:
学琴小组有三个孩子。冰冰,女孩,5岁半,认真专注,爱哭爱表现;成成,男孩,5岁,聪明淘气,爱做小动作;路路,女孩,7岁,文静内敛,上课不爱表现。
开始上课了,三个孩子把谱子放在琴架上,拿出小提琴做课前准备。成成肩上扛着小提琴,俩脚不停地在地上来回跐着地面,一双鬼精灵的小眼睛来回扫视着,好像一刻都不能消停。俩女孩开始拉奏了,成成还在扣着弓子上的白毛。“啪啪”左右两巴掌打在成成的脑瓜上,成成一把捂住脑袋,抬起头恶狠狠地瞪了一眼横眉怒目的妈妈,此时,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闪着火眼的老妖婆。“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再磨蹭了,你再跟蜗牛一样慢,小心我收拾你。”妈妈每次都忍不住在课堂上训斥成成,看到成成不服气的样子,她马上从美羊羊变成了灰太郎,声音更大了:“你耳朵聋了?再磨蹭你就不要上课了,爬回家去。”
肖老师不满地斜瞪了一眼成成的妈妈,把头扭向冰冰,嘴里嘟囔着:“冰冰,你今天表现不错,右手不太僵硬了,很好,你们俩要向这个小朋友学习,好不好?”成成和路路扭头看了看冰冰,点点头。成成的眼睛开始往谱子上转移,挺起胸膛,左肩持琴,右手撘弓,琴音响起。没过五分钟,成成的脚又不由自主开始跐地,扛琴的肩膀几乎快掉到地上。“啪啪”两巴掌,成成赶紧用手捂住屁股。“呜呜呜……”哭声响起,打断了琴音,成成左手握着琴,右手拿着弓子抹着眼泪,弓子太长,一下子又戳到他妈妈的脸上,这个刚刚进来时一副高傲模样的漂亮妈妈此时正呲牙咧嘴地用喷火的眼睛怒射着哭泣的儿子。课堂乱了,这节课就这样在哭喊怒骂中结束了。
下课后,肖老师让成成和他妈妈留下来谈谈。
感悟分享:
成成其实并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停地跐着地,他无法知道他为什么是妈妈嘴里的蜗牛。然而,成成这个行为背后一定有原因,而且,一定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就可以避免在课堂上发生口角,让自己不舒服的同时也让别人感到难堪,以至影响课堂秩序。
激励孩子跟别人有效合作提高效率,需要懂得心理学技巧。每个人在做一件事情时,不管这是一件好事或者不好的事情,问一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这样做?”很多时候,连成人都很难解释原因。孩子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必须要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就很难改变其行为。
仔细观察思考后,会发现,成成的磨蹭和小动作,都是想引起老师和他人的关注,当老师表扬其他孩子的时候,他马上效仿别人想做好,但是,他做好了,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反而是小动作和磨蹭能受到别人的关注。成成并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动机,但他的行为无意识地被这样的动机驱使。如果老师和妈妈能看到这一点,及时给予成成关注和鼓励,让他感受到他的行为改变带来了一种自身对荣誉的内在渴求,他自然会改变故意磨蹭和小动作。
妈妈和老师可以这样鼓励关注孩子:孩子,你现在做的很好;哇,你注意力这样专注,太棒了!儿子,我为你感到骄傲,你右手特别放松;妈妈相信,你这节课收获特别大,你拉琴时的动作太美了,简直是一个专业的演奏家等等。家长可以挑选一些话或者用自己的话对孩子赞赏一番。记好了,对孩子,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词,一只蜗牛何以变成雏鹰,家长和老师要让孩子内心明白,他就是一只雏鹰而不是蜗牛。
公众号:孩子心家缘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