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学习心得体会:对课程及课改的再认识
教师的学习心得体会:对课程及课改的再认识
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我们一行人带着对课程建设、开发求知、解惑的任务,一路东行,来到了风景秀丽的泉城——济南,在济南的六天里,通过聆听山师大教授的报告、到学校考察和分组研讨,收获多多,亦有感悟,现将所获及感悟梳理如下。
听了徐继存院长的报告,对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错误认识:(1).一切活动皆课程。例如:开个毕业典礼 叫毕业课程,进行个跳绳比赛叫跳绳课程,举行升旗仪式叫升旗课程等等。(2).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相互独立的,校本课程就是学校独立开发的。(3).课程整合单凭教师一己之力做不出来。
新的理解:(1).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有完整的课程体系,都要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活动和课程评价。它是学校、教师有计划地开发、实施的,而不是随意进行的。(2). 学校的校本课程、社团课程建设必须要有制度的支撑,课程的保障,要有规划,要基于学校的文化底蕴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设适合学校和学生发展的课程。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除完成文本知识外,进行深化拓展课外知识,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内化为自己的的见解,这些做法也属于课程开发。(3).课程整合其实就在我们教师身边而且应用当中,课程整合可以是学科内的整合,把学科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系统化,板块化,我们九年级的复习其实就是这方面的整合。也可以是学科间的整合,把不同学科间相关联的知识在一节课中用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一节语文课用到了配音诵读,用到了配图理解,用到了历史、地理相关知识,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其实就是语文、音乐、美术、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课程整合。(4).语文学科的群文阅读也是课程整合,例如道口镇二实小的主题阅读,实行一主两翼教学法。一主,及学生课本,属于国家课程,两翼,及主题阅读和经典诵读,属于校本教材,其实就是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整合。
听了孙宽宁较受的报告,让我对当前的课改情况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孙教授提到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的花样百出的进行课堂改革,很多新理念和新做法在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同样的做法在更多的课堂教学中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出现了师生负担加重,学生成绩下降的现象。美好的改革初衷却不能得出满意的实践效果,我们不能不深刻反思,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她没有给出答案,但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例如:1.为了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相应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学生交流展示成为课堂常见活动;而为了方便以上活动的开展,很多课堂中的桌椅摆放已经从秧田式变为马蹄式、圆桌式、相对式等,原有的一面墙有黑板已经演化为前后两面,甚至三面黑板墙,幻灯、投影、多媒体、网络等先进技术设备也尽其所能地充分利用;在评价方面,充分体现多元化,学生课上回答问题后,教师当时进行量化计分,学生发言后,会有学生评论员进行点评,课上表现分、课下作业分、个人学习分、小组合作分,评价随时进行,无处不在。这样真的课堂就高效了吗?2. 一些学校为了实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目的,明确要求所有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所有班级的学生课桌椅都打破原来的秧田式摆放。再如,一些地区和学校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时,把教师是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课堂上提问学生的人次、学生主动发言的多少、有没有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预定的教学步骤和环节是否全面完整等作为评价每一节课的硬性指标。这样的课堂就算完整吗?一次次的追问让我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改革现状。我们现在有的学校不也是在追求这中大而全、看似丰富多样其实形式固化的课堂模式吗?我个人认为,什么样的教育是好教育,合适的就是最好的。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只要是学生从是的方面认可你,从教学能力和学科素养方面折服你,在情感方面依赖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好教师。什么是好学校,只要学生在学校学有所得,不断进步,快乐成长,家长满意,社会认可,就是好学校。
听了潘庆玉教授的报告,我对文本解读有了更深的认识,被潘老师的学科素养和师之魅力深深折服。潘教授通过几个语文片段文本解读的例子,展示了他的高深的语文素养和扎实的、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不仅是语文课改专家,而且是一线的优秀教师,敢与中小学语文名师同台竞技,乃大家也。我们现在的老师,身上缺的就是潘老师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学科素养以及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我个人认为,当前我们的老师应在教体局倡导的教材解读和观课议课这两项必须开展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多读专业书籍,汲取营养,充实、丰富学科素养,认真研读课标、参考教参、解读教材。另一方面通过观课议课,锻炼基本功,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最后通过努力,即使成不了像潘教授那样的专业研究者,也能成为像潘教授那样的优秀教师。
【本文作者:道口镇 闫风昌】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