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生活中的淡定与从容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生活中的淡定与从容
生活中的淡定与从容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写在前面
安安四岁生日后,我开始强制自己亲子阅读。自己每天保证一小时读书时间,和安安共同读书半小时。起因很简单:我已不能满意回答安安的问题,所谓“满意”是指令自己满意。安安的问题很简单:“某某(小朋友的名字)不喜欢我怎么办?”“你没小鸡鸡怎么尿尿?”很多时候我如大多数父母一样蒙混过去,并不认真想就回答。可夜阑人静时,我看着安安熟睡的小脸,自己年幼时的烦恼又复活了。我同样因人际交往而不安、同样因性别差异而烦恼,而且困惑并不因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每每这时就生丝丝羞愧,自己都没答案又如何教孩子。感觉就像上学时交了一份自己都不满意的作业,只好把功课做起来,开始读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愿与安安共成长。
读书笔记1
台湾龙应台著作《亲爱的安德烈》,记述母亲与19岁儿子的36封家书。其中母爱的浓郁与青少年的烦恼是共性的,与它无异。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1
生长的环境塑造视野与胸怀
安德烈生长在德国,具备中国青少年的一切烦恼:学业的压力、爱情的懵懂、制度的不满、未来的迷茫等。难能可贵的是安德烈的生活环境相对宽松,所以看事物更宽广、更公正;而国内的社会环境青年人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当然个别的会思考的学生是有的。中国的社会舆论并不公正,国际上的很多声音我们听不见,这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感觉已改善很多;国内的舆论管控过于严格,从封微博网站到广电总局的条条禁令例子不胜累举。早在宋朝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中魏征就向唐太宗旁征博引的论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封锁言论并不能消除矛盾,无视现象并不能解决问题。我非常喜欢看美剧,美国人面对问题首先是回应舆情,不无视、不闪躲。而中国人首先是封锁与逃避,近些年政府在应对舆情时又闹出了多少笑话呢。这种办法在封建社会或许行得通,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还封得住吗?
2
生活的从容来自内心的丰富
龙应台生长于六、七十年代的台湾,后留学美国,先生是德国人。龙应台身上既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智慧,又有西方理性的思维。我没有她的知识和阅历、文笔与修养,但作为母亲我们是相通的。我们同样不能全部回答儿子的所有问题、却极尽所能的教导孩子,期盼他健康幸福的成长。不同的是龙应台在教导孩子时透着一股淡定与从容,而我则是丝丝的不安与慌乱。这恐慌源自我内心的不自信,我自己都不爱读书又如何去教导孩子爱读书?我自己都不认同现行的考试制度又如何去教育孩子好好学习?我自己都不具备的优秀品质又如何去希寄于孩子能够做到?不仅是我,我身边又有几个女人从柴米油盐过成了山高水长,所以我特别仰慕如杨绛、六六这类女子,她们是才女、贤妻、慈母,她们内心总够强大、内涵足够丰富能够成为孩子们的精神支柱,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我则欠缺太多。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平安小果果
来自公众号:平平安安的亲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