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兴趣的教育心得:如何在“鸡娃”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在跟一个妈妈聊天时,她提到孩子诵读经典兴趣不够高,总是需要督促才能完成。
怎么才能给孩子打鸡血,让他动力不断地前行呢?
其实,兴趣这东西,确实存在,但是需要培养。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一个小男孩问郎朗他是怎么做到每天练琴八九个小时,自己弹琴半个小时就烦躁不安。郎朗的回答让我记忆犹新:多练习就有兴趣。不断练习,就是培养兴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渐渐收获成果,发现自身的变化和成长,自然会对所练的事情渐渐从不抵触开始,慢慢游刃有余,从而兴趣大增。
幼年的孩子盲目性很强,学习主动性不够,这才是正常现象。所以不能仅仅从兴趣出发去培养孩子,家长的督促与帮扶非常重要。
诵读经典,对每个人来说,感觉都不一样。当一个人没有沉浸其中时,即使成人面对满篇拗口的古文,也会觉得烦躁,更何况孩子。但是如果真的全身心浸入其中,却会体验到越读越有意思的神奇。
昨天,给小九做了一个“升级打怪打卡表”。
大致就是罗列每天要做的事情:
每项做完后自己画钩。这个创意来自一种思考,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上瘾?玩游戏能上瘾,学习也可以变成类似游戏的东西。
于是,我就想方设法让他自己体会,学习和游戏之间的相似之处。
上学放学路上,我们之间总会有一场你来我往的热闹对话,比如前几天,我们就打游戏和学英语读经典之间的相似之处讨论了一路:
玩游戏需要不断付出时间和精力练习,不断按照既定路线一路升级;学英语亦然,从易到难,从最开始的迪士尼英语,到森林王子、疯狂原始人、功夫熊猫,难度一路攀升,功力不断提升;读经典也同样,从简单的古诗词到三字经到道德经、论语、古文观止,一路不断攀登,提升学习能力,读书能力。
玩游戏每提升一个等级,你在游戏的世界里就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加游刃有余;学英语同样如此,从刚开始短句子练习到现在的长句子也能脱口而出,读经典则是从不怎么认识字,到现在能够沉浸在《星球大战》的纯文字世界中遨游,语文学习没下什么具体功夫,却感觉从容不迫。
玩游戏不断升级能来到更多机会。说到这里,他兴奋地说,对啊,以前你打一个怪物需要三四下,如果你是高级人物,一下子就能把怪物打死了。我说对啊,这就是升级的好处,给你带来更大功力,让你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学英语也同样,英语学好了,你的世界就变大了。可以浏览各种国外网站,玩更有趣的游戏,看更好玩的故事。甚至可以去全球任何地方工作,生活。
这中间我还插播了一则小故事:内蒙地区汉语学习好的人分享经验时提到,觉得自己一下子拥有两个世界。他能帮助身边那些没有学汉语的人上淘宝买东西,上百度查阅各种资料,帮他们解决问题。村里的人都非常喜欢他需要他。而他自己也多了人生的选择,分分钟就可以离开内蒙去到大城市去生活,因为语言不是事儿。而他的小伙伴们则一辈子只能被囿于故土。
那么如果你英语学得好,不是也同样拥有了两个世界?
其实,以前在他一二年级的时候,也做过任务表,但当时他非常抵触,觉得任务太多了,甚至想把表撕掉。而这次却是他主动要求列表,说这样容易标注,免得忘了哪一项。
这个转变的过程,让我更加意识到“鸡娃”和“洗脑”的重要性。
确实。
一个人要坚持做一件事情,他必须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如果毫不知情,只是按照别人的安排一步步往前走,这样下去孩子难道不是显然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成人的提线木偶?
所以,每天上学放学大概一个小时,都是我们交流的好时光。看到一些家长在前面面无表情地骑车,孩子坐在身后呆呆望着远方,我都替他们可惜:多好的亲子交流机会,都浪费了。
有时候,是我演讲,讲故事,讲见闻,讲经历;有时候,则是我们之间相互交流感受,上课学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等等。
在交流中,我特别强调的就是读经典的重要性。
我告诉他,一切学习项目中,诵读经典是头等大事。最最重要。为什么?因为,它能赋予你神奇的学习能力。做好了这件事,你再去学习任何其他东西都会比之前要高效得多。所以,回家第一件事,或者周末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诵读经典。他也渐渐适应了,读书比学校作业更重要的事实。学校作业可以放在最后再写,甚至实在没时间就先不写,第二天再补,但是书不可一日不读。
我还跟他强调,有很多私塾,那里的孩子每天读书时间长达十个小时之多。而我们没有机会去私塾,至少应该读一两个小时吧。从那天起,他都会在意自己诵读的时间,基本上保证在一个小时以上。
我还常常给他讲古人读书的故事。《古文观止下》里有一篇郑板桥的文章《每读一书,必千百遍》,简直就像是准备好的。我带他先读这篇,让他自己说为什么郑板桥能有那么高的成就:非善记也,乃善诵耳。
这类“洗脑”就是反复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诵读经典。让读经典,读书的重要性,深入孩子骨髓,才能充分调动起他读书的积极性。
另外,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我还会刻意引导他自己总结读经典后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比如,今天孩子跟我说,上午听写生词,他竟然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之前请假了),只错了一个字。还有上课读课文时,老师要求必须在家读三遍,他也不知道,但站在大家面前读时,一点儿都不紧张,读得很流利。而且还自己发现一个读课文流利的方法——读这句时看着下一句……
还有之前他发现自己的阅读速度跟另一个比较优秀的孩子相比,丝毫不弱……
数学上课时发言多了,因为自己提前预习了;因为口算坚持做了,所以在大多数同学都有错的口算卷上,自己做到了全对……
他不是一个分数上很优秀很漂亮的孩子,但是所有的结果都与努力联系在一起时,只要努力,就能成就未来的优秀。何乐不为?
这类的自我总结非常必要。
因为读书、读经典等是个慢功夫,孩子可能不能立即在分数上,或其他外在显性的方面,发现自己的收获。所以,家长必须要引导孩子或者帮孩子发现,总结,自己努力读书的效果。
这是一种自我激励的方法。能让孩子在读书的路上走得更远更高效。
还有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一定要告诉孩子,分数不重要。至少在小学阶段,分数绝不对成为对他的要求。
有时候,孩子拿回一张考分没上优的卷子,我绝对不会跟他计较分数问题。只看卷子上错误在哪里,是知识的漏洞还是粗心的错误。
小学阶段是养成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关键期。这两点完成,分数是附加品。
当然,还有一个及时反馈就是能够给孩子积分或者奖励。我的读书班上有一个孩子,每次读书画正字,都能画一到两个正字,意味着5-10遍,而其他孩子有的最多3遍,有的则可能今天读,明天没时间读。我问了她会不会觉得枯燥,她说读起来多有意思啊,又押韵。而且,妈妈说每个正字都加分,加够分数,就能满足我一个愿望……智慧的妈妈!这个方法既能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又能激励她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小九以前用积分,后来因为妈妈是懒癌患者,没再记,就规定每天完成所有打怪升级后,看一集英语动画片。他现在极度迷恋《星球大战》动画片,还连带爱上了《星球大战》文字书。
有时候遇到时间比较紧,任务并不能减少,为了当天能看上星球大战的动画片,他握紧拳头咬紧牙关说,呀——我拼了!
最后的杀手锏就是跟孩子一起进步。
两张表贴在一起,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说,哈哈,我的比你的少了一项。不无得意。
两个人相互监督,更能进步。
有时候,心里也没底儿。这样摸石头过河的带娃方式,理论上是没错的,但因为一切都是第一次,所以只能不断提醒自己,万事不要绝对。既要保护孩子的兴趣,又要有强制执行的环节。
一切都在磨合中越来越完善。
加油!
【本文作者:依然】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