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六)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六)
SW0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3—Q0107→Q0108‖→‖SW74—D7401‖→‖LS63—Y0501‖(已迁至《五味论》)
‖SW03—D0116‖→‖SW19—D1902‖→‖SW65‖(已迁至《标本病传论》)
‖SW03—D0107‖→‖SW03—D0111‖迁移说明:
1、 本句原位“此谓自伤,气之削也”句后,与前后文意不属,显见窜简,当迁出;
2、 迁入本位,集中论述阳气者,义理相通。
‖SW03—Q0106‖→‖SW03—D0111‖迁移说明:
1、 本句原位“精气乃绝”句后,与前文文意不属,显见漏简,宜迁出;
2、 所论六气之露风对身体与疾病之影响,迁入本位,论述集中,义理相贯。
D0101黄帝曰:《太素.调阴阳》作“黄帝问于岐伯曰”。
D0101通天者:通晓天气者。
D0101生之本,本于阴阳:据《论语.孔子家语.卷第六.本命解第十六》云:“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之命与性,何谓也?’孔子对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化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可知:生命之根本,源于阴阳相合。此阴阳者,血性之男女,万物之雌雄也。
D0102六合:从《淮南子》解作:孟仲季月六合之内。
D0102九州:
1、 《淮南子.地形训》:“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
2、 从《尚书.禹贡》及邹衍“大九州”之九州即:冀州、兖(yan3)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D0102九窍:人之两眼、两耳、两鼻、口、前阴、后阴等九窍。
D0102十二节:黄元御注:“十二节,四肢十二节。”
D0103其生五:万物之生归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五类。
D0103其气三:前后文均言“生之本”、“寿命之本”,据《四气调神大论》SW02-C1501“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气调神大论》SW02-C1601“故阴阳四时者,死生之根本也”、《至真要大论》SW74-D4001→Q4001“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可以确知:其气三,即三阴三阳之气。
D0103邪气:据《刺节真邪》LS75-Q2403“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可知:邪气,即虚无他乡吹来、异常伤人之狂风。
D0104清、净:天气具有清澈、干净之属性。
D0104志意治:据《本脏》LS47-D0104“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本脏》LS47-D0107“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大惑论》LS80-Q0106“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可知:志意治,即精神焕发。
D0104因时之序:顺从了四时之气候规律。
D0105抟:
1、《内经注评》校注:“尤怡《医学读书记》:‘按传当作专,言精神专一,则清净弗扰,犹苍天之气也’。”
2、《内经校释》校注:“《素问校义》云:‘传’字义不可通,王注谓精神可传,惟圣人得道者乃能尔,亦不解。所谓‘传’,当为‘抟’字之误也。’据改。……《太素》卷三调阴阳作‘抟’,偏旁犹尚未误,可见‘抟’字误传之迹。”从之。
D0105精、神:据《本神》LS08-Q0102“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可知:精、神、志、意等心理学名词,均有基于唯物之明确定义,而非唯心之鬼神迷信。
D0105神明:据《邪气脏腑病形》LS04—Q1201“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知三则神且明矣。”可知:神明,是既神且明之顶峰境界。
D0109燔:fan2,通膰,焚烧,取炽热意。
D0110攘:rang3,据《说文》:“攘,推也。”可知:攘,即推开,取释放意。
D0110緛:
1、《素问悬解》卷一《生气通天论》作“软”。
2、緛,ruan3,《广雅》:“缩也。”即收缩。
D0111因于气:
1、 黄元御注:“如因于气阻,卫遏不行,皮肉肿胀。”
2、 此气者,卫气也,水气也。
D0111四维相代:
1、 张景岳注:“四维,四支也。相代,更迭而病也。”
2、 黄元御注:“四肢更代而皆病。”
D0112 煎厥:《素问.脉解》SW49—C0127“所谓少气之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D0112溃溃乎:《说文》:“溃,漏也”。溃溃乎,破破烂烂。
D0112都:《水经注》云:“水泽所聚,谓之都。”即水都。
D0113薄厥:
1、 姚春鹏注:“因大怒等情志刺激而迫致气血逆乱,甚者昏厥不省人事。”
2、 张隐庵注:“薄,迫也。气血并逆,而使人迫厥也。”
3、 王冰注:“大怒则气逆而阳气不行,阳逆故血积于心胸之内矣,上,谓心胸也。然阴阳相薄,气血奔并,因薄厥生,故名薄厥。”
D0113汗出偏沮:
1、 王冰注:“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湿润者,久久偏枯,半身不遂。”
2、 黄元御注:“若汗出偏沮,则是经络偏闭,其无汗之处,必病偏枯。”
3、 沮,ju1,同阻。汗出偏沮,即汗出半身受阻。
D0113疿:
1、 姚春鹏注:“疿,汗疹。”
2、 黄元御注:“疖之小者为痤,更小为痱。”
3、 疿,fei4,通痱,即痱子。
D0113膏:动物油脂,此喻肥美厚味之食。
D0113足生大疔:
1、 黄元御注:“多生大疔。”
2、 足以生出大疔。
D0113受如持虚:
1、 张景岳注:“热侵阳分,感发最易,如持空虚之器以受物,故曰受如持虚。”
2、 黄元御注:“如持虚器而受外物,得之最易也。”
3、 据《周易.归妹卦》:“上六,女承筐无实。土刲羊无血。无攸利。《象》曰:‘上六’、‘无实’,‘承’虚‘筐’也。”可知:持虚者,持虚器也,同“女承虚筐无实”之义。受如持虚,指受病易如持空器以受物。
D0113皶:zha1,王冰注:“俗曰粉刺。”
D0113痤:《玉篇》:“痤,疖子。”
D0114开阖:王冰:“开,谓皮腠发泄。阖,谓玄府闭封。”
D0114大偻:
1、 姚春鹏注:“曲背。”
2、 黄元御注:“乃生大偻,驼背弓腰,不能直也。”
3、 偻,lou2,大偻,严重驼背。
D0114瘘:lou4,王冰注:“积寒留舍,经血稽凝,久瘀内攻,结于肉里,故发为疡瘘,肉腠相连。”
D0114俞气化薄:
1、 俞,姚春鹏注:“通‘腧’,经络的孔穴。”
2、 《内经校释》注:“由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迫及五脏。俞,腧穴,经脉输注气血的孔道。化,传化。薄,迫的意思。”
3、 俞气,腧穴之气;化,指生理代谢功能;薄,减少,削弱之意。俞气化薄,腧穴之气代谢削弱。
D0114魄汗:《礼记》祭义疏:“魄,体也。”魄汗,即体汗。
D0114穴、俞:俞,背俞。穴、俞,指腧穴、背俞。
D0117人气:
1、 黄元御注:“人气即卫气。”
2、 人气,非独指卫气,亦可为热气。据前后文意,当解为阳气。
D0117故阳畜积病死……粗乃败之:
1、《素问悬解》置于卷九《著至教论》并作“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蓄积病死。”黄元御云:“阳气当隔至蓄积病死五句,旧误在《生气通天论》。”
2、黄元御注:“而阳气当阻隔之时,其隔碍不通者,当泻而通之,不亟按法正治,粗工乃反扶邪助疟而益败之,故阳气蓄积而病死也。”
3、亟,ji2,即急,尽快。
D0118气门:
1、《内经校释》注:“汗孔。”
2、黄元御注:“气门,汗孔也。”
Q0101起亟:
1、《内经校释》注:“不断扶持和支援。起,在此有扶持和支持的意思。《国语》晋语:“世相起也。韦注:‘起,扶持也。’亟,《广韵》、《集韵》均释为‘频数也。’屡次之意。《汉书》刑法志集注:‘亟,屡也。’王冰曰:‘亟,数也。’”
2、起,起用;亟,遵《广韵》、《集韵》,取频繁意。起亟,即起用频繁。
Q0101薄疾:
1、 姚春鹏注:“急迫而快速。薄,迫,冲击。”
2、 薄,清薄;疾,快速。阴虚则血液清薄;阳虚则血液疾速。血液清薄则血流滑利,温热阳胜则血流疾速。此自然万物之常理也。
Q0101并:
1、《内经校释》注:“合并、加重的意思。”
2、黄元御注:“阳气相并。”
Q0101岐伯曰……并乃狂……九窍不通:《素问悬解》卷一《生气通天论》,“并乃狂”后接入“阴之所生,其本曰和,淖则则柔不和,经气乃绝,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九窍不通”后接入“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黄元御云:“阴之所生七句,阴争于内六句,旧误在《阴阳别论》。”不从,录以奉考。
Q0102陈:陈述,即讲究。姚春鹏注:“陈列得宜,不使偏胜。”
Q0102气立如故:
1、 王冰注:“真气独立而如常。”
2、 《内经注评》注:“即机能正常。”
3、 机能稳定如常。
Q0103邪伤肝:姚春鹏注:“《阴阳应象大论》:‘风气通于肝。’故有风邪伤肝。”
Q0103筋脉横解:横,指筋膜、经脉间横向联络;解,即懈,松懈。
Q0103肠澼:澼,pi4,肠澼即肠癖,肠流脓血,即今之痢疾。
Q0103气逆:
1、 姚春鹏译:“如果饮酒过度,肺气就会上逆。”
2、 逆,异常。气逆,肺气异常。
Q0105阴气乃绝:《素问悬解》卷一《生气通天大论》中,“阴气乃绝”后接入“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黄元御云:“‘阴在内,阳之守也’四句,旧误在《阴阳应象大论》”录以奉考。
Q0105阴阳离决:姚春鹏译:“阴阳分离而不相交。”
Q0106痿厥:《内经校释》注:“病名,即因气机不顺而致肢体痿弱不用的痿症。厥,逆的意思,王冰注:‘厥,谓逆气也。’”
Q0106四时之气,更伤五脏:四时之寒热燥湿风火六气,交替损伤五脏。
LS65——《五音五味第六十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65—C0101→C0314‖→‖LS64—Q0201‖→‖SW03‖迁移说明:
1、 原篇《五音五味》,非独立论文,显见漏简,均宜迁出;
2、 《灵枢悬解》卷七《五音五味》黄元御云:“此明《阴阳二十五人》之义,文多错误,难可强解。”
3、《内经校释》云:“张介宾曰:‘此篇乃承前篇《阴阳二十五人》,而详明其五行相属之义,但前节言调者十二条,后节言同者九条。总计言角者十二,徵者六,宫者八,商者八,羽者七。有重者,如左手阳明上,右足太阳下,右足阳明下,右足少阳下。有缺者,如左手阳明下,左足太阳上,左足阳明下。且有以别音互入,而复不合于表里左右五行之序者。此或以古文深讳,向无明注,读者不明,录者不慎,而左右上下大少五音之间,极易差错,越传越谬,是以义多难晓。不敢强解,姑存其文,以俟后之君子再正。’但亦有顺文诠释者,如张志聪,其道理亦似可通。”又,仇汝霖说:‘以此经而调彼经者,论经气之交通也;以本经而调本经者,论左右上下之相通也。’录此以供参考。”
4、《内经注评》云:“张景岳亦认为,本段文字,宜接续于《阴阳二十五人》,如此合理,摄前后文意相通。”
5、《类经》置于脏象类卷三十二《五音五味,分配脏腑》,且接于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之后,独立成篇。叶秉敬按曰:“此篇乃承前篇《阴阳二十五人》,而详明其五行相属之义。”
6、本段文字,乃是歧伯为了更直观、更便利地论述“阴阳二十五人”,而传授黄帝模型制作之法,接续于此,正当其位。本段文字,义颇难解,且依模型制作之义直译,待考。相关论述参见《五常政大论》。
公众号:其人颂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