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科普知识>

《黄帝内经素论》第二十六篇:八正神明论(七)

时间: 陈响897 分享

  LS04——《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04—D0101→D1101‖→‖SW26—Q0702‖迁移说明:

  1、原篇《邪气脏腑病形》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作为《官能》迁入部份黄帝所归纳“邪气之中人也”之相关解论,迁入本论本位,与《八正神明论》主题相符,文意相贯。

  D0101邪气:

  1、《素问集注》注:“邪气者,风雨寒暑,天之邪也。”

  2、从后文文意看,此邪独指风气之邪。

  Q0101邪气之中人也,高:

  1、《内经校释》作“邪气之中人,高也。”并校:“《太素》卷二十七邪中作‘也高’。”

  2、《灵枢悬解》卷八《邪气脏腑病形》作“邪气之中人,高也。”并注:“身半以上,风邪中之,故曰邪中人高。”

  3、《全本黄帝内经》作“邪气之中人也,高。”从之。全句即:风气袭人时,部位高啊!

  Q0201邪之中也:

  1、《内经校释》译:“是受了风寒等外邪所致。”

  2、《灵枢悬解》卷八《邪气脏腑病形》注:“身半以上,风邪中之,故曰邪中人高。”

  D0301异名同类:《素问集注》注:“阴之与阳者,谓脏腑之血气,虽有阴阳之分,然总属一气血耳,故异名而同类。”

  Q0301若:《内经校释》校:“《太素》卷二十七邪中、《甲乙》卷四第二上此下并有‘热’字。”

  Q0301亦中其经:《灵枢悬解》卷八《邪气脏腑病形》注:“阳明行于膺前,太阳行于背后,少阳行于两胁,亦各下其本经,此邪中于颈项以下者也。”

  Q0401胻:

  1、《灵枢悬解》卷八《邪气脏腑病形》注:“胻,足胫也,用三阴行于臂里,足三阴行于胻里,故中于阴经者,常从臂胻始。”

  2、胻,heng2,小腿肚。

  Q0401淖泽:

  1、《内经注评》注:“淖泽,作柔润讲。”

  2、淖,nao4,《说文》:“淖,泥也。”即湿润。泽,光泽;淖泽,即润泽。

  Q0605有所用力、举重……则伤肾:本句与《百病始生》LS66—Q0601简重义同。

  Q0901空、窍:

  1、《灵枢悬解》卷八《邪气脏腑病形》注:“空窍,七窍也。”

  2、空,空穴;窍,开口。此言面部骨空、七窍。

  Q0901精阳气:张景岳:“阳气之精华也。”

  Q0901睛:《玉篇》:“睛,目珠子也。”借代指视觉,与后文听觉、味觉、嗅觉同理。

  Q1001虚邪之中身也……莫知其情:与《官能》LS73—Q0209简重义同。

  Q1001洒淅动形:《灵枢悬解》卷八《邪气脏腑病形》注:“洒淅动形,皮毛振悚之义。”

  Q1201桴:fu2,鼓之槌。

  LS52——《卫气第五十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52—D0101→Q0116‖→‖LS73—Q0101‖→‖SW26‖迁移说明:

  1、本篇所论,与《卫气》主题无关,且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甲乙》置于卷二第四《十二经标本》,独立成篇;

  3、《太素》置于卷第十《经脉标本》,独立成篇;

  4、《类经》置于经络类七卷十二《诸经标本气街》,独立成篇;

  5、《灵枢悬解》置于卷四《标本》篇,并称:“旧本误名《卫气》,按经文正之。”黄元御所识,甚是,从之;

  6、本篇名虽《卫气》,实为黄帝归纳十二经标本之宏论,接于《官能》LS73—Q0101伯言“请听圣王之道”之后,黄帝“诵之”,岐伯解之,合情合理,义理相通。

  D0103亭亭淳淳乎:

  1、《内经注评》注:“丹波元简:“前《西域传》注:‘水止曰亭’,《庄子.则阳》篇疏:“渟渟,流动貌。亭,是停的意思。”

  2、《灵枢悬解》卷四《标本》注:“亭亭渟渟,浑沦无迹之意。”

  D0104分:身之部位,此言十二经皮部。

  D0107契绍:

  1、《灵枢悬解》卷四《标本》注:“绍,续也,解结契绍,解其槃结而契(契,合也)其断续也。”

  2、《灵枢集注》注:“脉内之血气,与脉上之气血,相合相继而行,则知出于气街之门户矣。”

  3、据《说文》:“契,刻也”、《说文》:“绍,继也”、《后汉书.张衡传》:“斯契船而求剑,守株而伺兔也。”可知:契绍,即疏通气血。

  Q0101论:详见《上古天真论》之注。指圣帝所归纳之上述宏论。

  Q0101两络:

  1、《内经注评》注:“两络指目内眦外上通太阳于目,故目为命门的睛明穴,左右各一。故称为两络命门。”

  2、《灵枢悬解》卷四《标本》注:“命门者,目睛明也(睛明左右两穴,故曰两络。)”

  3、《全本黄帝内经》译:“标在左右两络的命门。”

  Q0102窍阴:

  1、《全本黄帝内经》译:“第四足趾外侧的窍阴穴处。”

  2、窍阴穴,足少阳胆经穴。

  Q0103内踝下上三寸中:

  1、 丹波元简云:“疑下字为衍文,三寸做二寸为是。复溜、交信并在内踝上二寸,止隔一条筋,踝上三寸亦无穴。”

  2、 张景岳注:“内踝下上三寸中为踝下一寸,照海也,踝上二寸,复溜、交信也。”

  3、 在内踝自下而上度量,即自内踝下向上三寸处。原文无误,当从张景岳之注。

  Q0103舌下两脉:

  1、《内经注评》注:“即舌下静脉,为金津、玉液。”

  2、张景岳注:“舌下两脉,廉泉也。足少阴之标。”

  3、《内经校释》译:“与舌下阴维、任脉交会的廉泉穴。”

  Q0105颃颡:

  1、 姚春鹏注:咽上上腭与鼻相通的部位。张介宾:‘颃颡,即颈中之喉颡。’”并译作:“标在颊下结喉两旁的人迎穴。”

  2、 颃,hang2,颈之咽喉部;颡:sang3.同顙,即嗓。

  Q0108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内经校释》译:“其标在耳后上角的角孙穴,与下外眦的丝竹穴。”

  Q0109在肘骨中:

  1、 马莳注:“肘骨中,当是曲池穴。”

  2、 《全本黄帝内经》译:“位于肘部接近骨的曲池穴,在手臂的上部还有臂穴。”

  3、 《内经注评》注:“当是手阳明之臂臑穴,它是手阳明络的会穴,也是手足太阳、阳维的会穴,故有称为别阳。”

  Q0109颜下合钳上:

  1、《内经注评》注:“张景岳:‘颜,额庭也。钳上即《根结》篇钳耳之义,谓脉由足阳明大迎之次,夹耳之两旁也。’即从耳前直上行额角,入发际之头维穴。”

  2、《内经校释》校:“《太素》卷十经脉标本,‘颜’作‘颊’,合下有‘于’字。”

  3、《内经校释》译:“其标在颊下一寸,人迎后,扶突上颈钳处。”

  Q0112下:

  1、《内经校释》注:“下字原重,据《太素》卷二第四删其一。丹波元简曰:‘一下字恐剩文。’”

  2、《灵枢悬解》卷四《标本》无“下”字;

  3、从原作,此“下”不可或缺。

  Q0113实:

  1、《灵枢悬解》卷四《标本》作“石”,并注:“石,即实也。”

  2、本节文中,虚实相对为是,故从“实”。

  Q0115膺:

  1、《灵枢悬解》卷四《标本》注:“胸旁曰膺。”

  2、《说文》:“膺,胸也。”据后文“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可明:胸、膺并非同一部位,故译作胸膺。

  Q0115承山、踝上以下:

  1、《全本黄帝内经》译:“承山穴即足踝的上下处。”

  2、《内经注评》注:“承山,即承山穴;踝上以下,即脚踝上沿以下部位。”

  Q0116予之:

  1、《全本黄帝内经》译:“施用补泻法。”

  2、《内经校释》注:“予与与字义同,刺而予之,是刺而与之补泻的意思。”

  3、《灵枢悬解》卷四《标本》注:“刺而予之,予之以针也。”

  LS75——《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75—Q2202→Q2214‖→‖LS38-Q1201‖→‖SW26‖迁移说明:

  1、 原篇《刺节真邪》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当迁出;

  2、 《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二《五邪刺》,与《刺节真邪》LS75-D2001→Q2201合而成篇;

  3、 从形式与内容看,岐伯所论“解结”之法、“推而上之”、“引而下之”、“推而散之”等,正是《官能》LS73-D0202→D0206之解论。迁入本位,正补岐伯解论之缺。

  Q2202解论:《灵枢悬解》卷二《刺节真邪》注:“解论,解结之论也。”从之。

  Q2202上有苇、蒲,下有渐、洳:

  1、《内经注评》引杨上善注:“渐洳,湿润之气也。见苇蒲之茂悴,知渐洳之多少;知人形之强弱,识血气之盛衰。”

  2、《内经校释》注:“渐,湿的意思;洳,下湿之地。渐如,指低湿的地方。”

  3、《灵枢悬解》卷二《刺节真邪》注:“下有渐洳之水,则上生苇蒲,形气多少,必有外验,亦如是也。”

  4、苇、蒲,即洞庭湖广泛生长的芦苇、菖蒲;渐,《广雅》:“渐,渍也。”即渍水;洳,ru2,湿气。全句即:地上有芦苇、菖蒲,地下有渍水、湿气。

  Q2203根、荄:

  1、 姚春鹏注:“木株曰根,草根曰荄。”

  2、 根,树根;荄,gai1,草根。

  Q2204抟:

  1、《灵枢集注》作“搏”;

  2、《灵枢悬解》卷二《刺节真邪》作“抟”,从之。

  Q2205淖:《说文》:“淖,泥也。”即泥沼。淖泽,即粘稠。

  Q0206类:

  1、 姚春鹏注:“法则。”

  2、 类似原理。

  Q2206气积于胃:

  1、 气者,物也。从文意看,胃中物有空气、食物、水,分别为真气、营气、卫气之来源。

  2、 注意:《黄帝内经》认为,空气亦随水谷自咽喉食入胃中,与现代生理机制有异。然此乃探索自然、寻求真理的必由之阶,虽白璧微瑕,实情理之中。故译从经旨。

  Q2207宗气留于海:

  1、《灵枢悬解》卷二《刺节真邪》注:“宗气,肺中之大气,一身诸气之宗也。”

  2、《内经校释》注:“《甲乙》卷七第三作‘留积在海’四字。”

  3、《灵枢悬解》卷二《刺节真邪》作“留于海。”

  4、宗气,即真气、营气、卫气所构成,奉养生命之原始物质;海,即《海论》所言水谷之海、血海、气海、髓海。营气积于血海、髓海,卫气积于水谷之海,真气积于膻中气海。宗气积于海,即三气(营、卫、真)积留于四海。

  Q2209切而循之:姚春鹏译:“用手切循经脉。”

  Q2209按而弹之:姚春鹏译:“按揉并弹动经脉。”

  Q2212项太阳:《灵枢悬解》卷二《刺节真邪》注:“项太阳,足太阳之天柱、大杼也。”

  Q2214推而散之:此法类似于湘楚地区“扯痧”、“刮痧”疗法。

  公众号:其人颂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黄帝内经素论》第二十六篇:八正神明论(七)

LS04《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04D0101D1101‖‖SW26Q0702‖迁移说明: 1、原篇《邪气脏腑病形》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作为《官能》迁入部份黄帝所归纳邪气之中人也之相关解论,迁入本论本位,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3875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