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科普知识 >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篇:五味论(二)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篇:五味论(二)

时间: 陈响897 分享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篇:五味论(二)

  ‖SW22─Q0224‖→‖SW22—Q0222‖→‖LS63‖SW22—Q0224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 ,各有所利 ,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这五味,有辛味、酸味、甘味、苦味、咸味,各有所利功能,有的发散、有的收敛,有的缓解、有的拘急、有的坚固、有的软化。四时、五脏之病,各有所宜之五味。

  Q0223【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毒药攻治病邪,五谷作为营养,五果作为辅助,五畜加强正气,五菜作为填充。病气与五味相合而服用,以补充精气、加强正气。

  LS63—D0101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

  黄帝请教少俞说:五味入口后,各有组织所耗,各有所生之病。酸味耗筋,过多食用,令人膀胱不利;

  D0102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

  咸味耗血,过多食用,令人口渴;

  D0103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

  辛味耗气,过多食用,令人心泄;

  D0104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

  苦味耗骨,过多食用,令人变道而呕;

  D0105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

  甘味耗肉,过多食用,令人心闷。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想听其缘故。

  Y0101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少俞回答:酸味入胃后,其气粗涩用于收敛,上居胃之上焦和中焦,不能出入。不能出即留在胃内,胃内消化正常、温度适宜,就会下行注入膀胱。膀胱内膜薄而弱,遇酸就收缩、蜷曲,膀胱口紧束而不通,尿道不畅,就会膀胱不利。阴器,是生殖之筋聚集之终端,所以酸味入胃就要耗筋了。

  D0201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

  黄帝问:咸味耗血,过多食用,令人口渴,为什么?

  Y0201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少俞说:咸味入胃后,食盐之气向上跑入中焦之道,注入血管,就有血气被耗。血液与食盐相遇,就会凝聚,血凝就有胃汁注入经脉。胃汁注入经脉就会胃汁减少,胃汁减少就会咽喉焦干,就会舌根发干而易渴。血管,是中焦营气之通道,所以咸味入胃便要耗血了。

  D0301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

  黄帝问道:辛味耗气,过多食用,令人心泄,为什么?

  Y0301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

  少俞说:辛味入胃后,其气跑入胃之上焦。上焦,是接受精气而滋养各阳处的。生姜、韭菜之辛味薰蒸,营卫二气不时受纳辛味,久留心下,就会令人心泄。辛味与营卫二气同行,所以辛味入胃而与汗同出。

  D0401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

  黄帝问:苦味耗骨,过多食用,令人变呕,为什么?

  Y0401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少俞说:苦味入胃后,五谷之气,都不能胜过苦味。苦味进入胃之下脘,三焦之道,都会闭而不通,就要变道而呕。牙齿,是骨骼之终端,所以苦味入胃就会耗骨。所以苦味入胃而反胃,便知多食苦味耗骨了。

  D0501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

  黄帝问:甘味耗肉,过多食用,令人心闷,为什么?

  Y0501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悗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

  少俞说:甘味入胃后,其气力微弱,不能升至上焦之道,而随谷物留在胃内,是令人柔和、滋润之味。胃柔就会胃内舒缓,胃内舒缓就有蛔虫蠕动,蛔虫蠕动就会令人心闷。脾气外通肌肉,所以多食甘味耗肉。

  ‖SW74—D4301→Q4306‖→‖LS63—Y0501‖SW74—D4301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

  黄帝问:六气有多少,病情有盛衰,治法有缓急,药方有大小,我想听听方制,怎样?

  Q4301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岐伯说:邪气有高下,病位有远近,病证有内外,治疗有轻重,以药力能至病位为原则。

  Q4302《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大要》云:君药一味臣药二味,这是奇方方制;君药二味臣药四味,这是偶方方制;君药二味臣药三味,这是奇方方制;君药二味臣药六味,这是偶方方制。

  Q4303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就是说:病位近者用奇制,病位远者用偶制;出汗者不用奇制,下泻者不用偶制;补上部治上部方制宜缓,补下部治下部方制宜急;病急就需气味厚,病缓就需气味薄,以药力能至病位为原则,就是这意思。

  Q4304病所远,而中道气味【簸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

  病位远,而中途药力减弱的,食用需要加量,不要超过方制限度。

  Q4305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

  以下是平治病气之法:病位近而用奇方偶方,服用小方剂量;病位远而用奇方偶方,服用大方剂量;大方就种类少而剂量大,小方就种类多而剂量少,多者九味,少者二味。

  Q4306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用奇方而病不去时,就用偶方,这叫重方;用偶方而病不去时,就用反佐之方治疗。所谓寒热、温凉,是指反其病性用药从治疾病。

  公众号:其人颂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7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