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谈孟加拉湾的诗歌:孟加拉湾的印记
教师谈孟加拉湾的诗歌:孟加拉湾的印记
周铭东:孟加拉湾的印记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这首诗几乎无人不晓,但世界上最长的国歌《金色的孟加拉》就跟这个南亚较小的国家一样则鲜为人知。而这两个作品都是出自一个著名印度籍孟加拉诗人泰戈尔的笔下。《金色的孟加拉》这首诗里,泰戈尔深情地描述了孟加拉如画的美丽并抒发了孟加拉人民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热爱。
7年前我踏上了这片土地。几年的时间似飞逝而过,回首经历的点点滴滴,就像在这片金色土地上的一个个故事、一首首歌曲,把平凡的日子连了起来,集成了一个个孟加拉湾的印记:
印记1. 孟加拉的第一天
那是2009年9月3日。我还没有完成“黄埔军校”(中方院长培训)第一期学员的培训,因工作需要,用“高价”签到了第一次孟加拉的签证,启程了。虽然这不是我第一次出国,可还是有些茫茫然和莫名的紧张。试想着即将发生的一切,飞机上,依着我的习惯,对着飞机外面拍了几张作为旅途记录。之后,不由地回想着“黄埔一期”的日子来:在大兴,被选为代表与大家交流着在泰南恐怖地区的汉语教学经历;学打我从不喜欢打的太极直到入了迷;体能训练中体会团队精神的力量;课后的乒乓“刻苦训练”(其实是娱乐)......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过去了,飞机着陆了。
机场外,我的前任院长蒋印莲教授和一个孟加拉人(后来才知道他是学院在当地聘用的秘书)已经等候在那里了。我像个听话的孩子,跟在蒋老师后面上了车。初到一个地方的陌生和新鲜的感觉中完全没有后来日子里饱尝的那种塞车的“滋味儿”,似乎人还在梦中,而孟加拉第一所私立大学则已矗立在我的眼前。
笔者(右一)与外方院长和前任院长合影(2009年)
我刚从车里钻出来站在地上的那一刻,突然感觉脚下有种不正常的触感。当我一迈步,才知道我的名牌鞋底脱胶了。我只好一寸寸地满头大汗地往前蹭着。当我抬头来便发现,蒋老师早走到前面离我一大截儿了。此时她转过身发现我几乎没动,问我怎么了?我告诉她我的鞋出了问题。她根本都不假思索地说“你就干脆把鞋底扯了吧!”(就这件小事可以看到蒋老师处理事情的果断。值吾一学)。对啊,真是“高招儿”。于是我迅速把脱了胶的鞋底一扯,“赤脚”拜见了南北大学校长西迪基先生。西迪基先生是一位孟加拉知名学者,学识渊博、和蔼慈祥的老人(后来他把我称作他的女儿)。2005年他与中国国家汉办许琳主任正式签下了合作协议,与云南大学合作,在南北大学成立了南亚第一所孔子学院,成为第一批建立孔子学院的外方合作院校之一;接着,我见到了很“肩头(Gentle)”南北大学英语教授伊利亚斯先生。这就是后来与共同合作了近5年的外方院长,我们的合作非常默契。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随后,蒋老师把学院其他的本土兼职工作人员马哈布、阿明、阿布等,跟学院所有的家当一起介绍和“交代”给了我。随后,在我的提议下,外方院长、蒋老师和我一起合了影。这张照片便成了孟加拉的第一天写下的“日记”。也就从那一刻起,我“赤脚”上阵,开始了孟加拉孔子学院的历程;也就从那一刻起,更加感到到祖国赋予我的重任和使命,光荣而艰巨。更加认识到我们不光是汉语教师,也是一名“民间大使”,是在以一名中国普通教师的身份展示和塑造着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
印记2. 在孟加拉的第一个春天
到孔子学院后几个月里,我开始渐渐地熟悉了周围的一切。也基本熟悉了孔子学院日常管理工作。孔子学院的两个主线任务之一就是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汉语教学的同时,如何通过文化活动开展,介绍和传播中国的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这是一个孔子学院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2010年3月,我们迎来了云南省大学生艺术团。在他们到来之前,我们整整筹划和准备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通过这次活动,真使我体会到一个中资公司老总跟我说的这样一句话,来到孟加拉工作,有性子的人会磨得没性子了,而没性子的人会变得有性子了。实际的体会过而甚之。
我想,孟加拉人也许是气候的原因,都显得温吞吞的性子。你急他不急,急也没用。还有就是他们的等级很分明,什么样的人干什么样的事情。就我们看来顺手就做了的,(尤其是我什么都喜欢自己动手做),他们(阿明、阿布)一定跑来告诉你这事情让他们来做。可是说完,等你再找他们时就找不到了。所以一切都得靠自己。好在外方院长是个很认真的人,他给我很多很多帮助。这次演出在南北大学还是头一回。他严肃地对我说不能有任何闪失,因为他知道那些孟加拉工人的“个性”。就是要说着训着才能把事情做好。有两件小事儿让我很感动:一是,演出的头天,深夜了,台子还没有搭好,我正着急,伊利亚斯先生出现在我的面前。他一一询问着布场的情况,并向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不说,还自己在搭好的舞台上一块块、一步步地试着检查着。他转过头微笑着安慰我说“Mindy,don’t worry.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We would succeed.”我的眼睛潮湿了。二是,这次活动中,彰显了我们这个小小团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年轻的志愿者年身上透出的优秀品质。
这次演出非常成功,也获得了很大反响。从此,南北大学里师生们主要谈论的话题就是:中国的大学生真棒!演出实在是太精彩了!中国的音乐真美!这次演出充分展示了中国优秀的文化。每每听到这些赞叹,我的心里甜滋滋的,之前所有的苦、累、“不爽”和“闹心”都跑得无影无踪了。
那次活动后,我在空间里写下这样一篇日志:
梦在春天放飞 ---“中国之春”活动有感
(2010-03-13 22:54)
11日的“中国之春”活动已过去两天了
然而那台上台下同时沸腾并同唱
“中孟友谊地久天长”
场面仍在眼前晃动……
外方院长走上台来
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走上台来
可爱的中学生们跑上台来
所有在场的孔子学院的师生们都拥到台上
顿时台上台下欢呼雀跃起来......
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啊
春 预示着新的开端
春 承托着新的希望
春 放飞着新的梦想
孔子学院是中国的 更是世界的
汉语语言是中国的 更是世界的
这次活动之后,我们不但将其列为每年的常态项目来开展,而且还创立了以“中国之窗”为主题的“中国春”“中国日”“中国月”等系列活动。活动中,我们以中国——南亚文化论坛,魅力中国图片展,编排关于中国传统习俗的小品等多种形式,宣传和介绍中国文化。中国驻孟加拉前任大使张宪一在首场文化论坛上发表题为《中孟交往的历史与传说》的演讲。他以中孟交往的历史为主线,介绍了2400年前起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南方丝绸之路,文明间的互动,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航海技术的发展对中孟交往的贡献,以及近、现代中孟友好交往的传统,从宏观上勾勒出一幅中孟交流的历史画卷。
在中国日上与外方院长同台主持
印记3. 一道靓丽的中国风景线
2011年的春天,孟加拉南北大学孔子学院迎来了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第一批来自云南大学的10名实习生,都是年轻的女研究生。她们在当地的言行举止给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并带去了生命力,被当地人称为一道靓丽的中国风景线。除了汉语教学外,她们的身影无处不在:孟加拉的国际语言日里有她们的孔雀舞和中国古筝弹奏;接待高访的礼仪小姐是她们当然的“角色”,似乎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一样;孟加拉的大型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织者和参加者。她们的到来,给孔子学院带来了新的生机。
她们在孔子学院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她们长大了,她们会自己照顾自己了,她们会做饭了,她们会笑着面对和克服恶劣的环境给她们带来的种种困难。同时,她们也使我慢慢学会如何去理解她们和怎样与她们相处,也学会用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去爱别人、爱她们,也进一步明白怎样才能当好这些孩子的“家长”、朋友、“闺蜜”和“BOSS”。
在孟加拉经历了许许多多以后,我深深体会到:只要一切从心,什么都能克服,什么都能战胜,什么都可以做到做好。
印记4. 一件难忘的事
热情友好的孟加拉人,乐于助人是他们的一大优点,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一点。一次,我要坐RICKSHAW(人力车)去一个地方。我手手脚脚地比划着解释和说明,可是那个车夫怎么也搞不明白,这时候我和车夫周围聚起一群人,从他们眼睛里可以猜到,他们很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可否为我做点什么。突然,人群里走出一个人来,用英语询问我是怎么回事情,我把情况和那个要去的地点告诉了他。他很快就用孟加拉语解释并告诉了那个车夫该怎么做,车夫一下就明白地应道“TI KA CEI(孟语:好的。知道了。)”我感动地对那个男子说“THANK YOU”。可那个男子像是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微笑着淡淡地答道:“YOU’RE WELCOME”。
说到RICKSHAW,这是跟我们中国自行车一样多的外出常用交通工具。只是不是你自己骑它,是别人“替”你骑。这是孟加拉的一大景观。其实,这里我要说的第一感受除孟加拉人热情友好外的另一感受:乌鸦多、蚊子多、车辆多。
刚到孟加拉每天早上先听到的是5点的祷告,接着就是乌鸦的叫早;被某达卡记者称之为“迎宾小姐”的蚊子,我是它们的重点“喜欢对象”,无论何处它们都会赶来问候,并从不打招呼就“吻”得我浑身都是“吻痕”;达卡的街道就像停车场的一条条进出口,出行的车辆费劲地向前爬行着,如果你看到这里状况,那北京的塞车根本就不算塞车了。
写在“印记”后的几句话
去年(2013年),当我收到一封“我们曾经走过”文集撰写倡议书时,顿时心潮起伏,激情飞扬。即刻回复并表示一定要写。可是,孔子学院的事务缠身,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一直不能完稿。越是这样越是不能缕出个头绪来。另一个原因是要写的太多,不知从哪里写起;要说的太多,不知从那里说起。几番折腾后,把所有写得半成品都废了。我索性搁下笔,不想再写了。可怎么也放不下这件事情。
一天傍晚,和往常一样学院所有的人都走了我还没走。我走出我的办公室,不知为什么,没有急着马上回去,而是不自觉地走到每间自己和老师们一起装扮设置的教室、活动室,看着那一个个用汉办发来的精美的旧的日历做成解释各个文化的解说图片:茶艺、书法、京剧国粹等;看着那一个个精心设计的自鸣得意的受到称赞的活动室的名称“香茗屋”“音韵亭”“迎宾阁”“翰墨榭”;两位大使为我们设计的题字“东坊”“熙悦”“中国印象广场”;还有我和第一批实习生爬在地上一点点设计的实习基地的主题“明天会更美好”......摸着、看着、想着,马上就要离开这个自己用浸全心“料理”着的(张大使曾夸我说“是在全心地经营着的”)这个“家”,心里沉沉的不舍。
但是,当我看到孔子学院在达卡乃至这个孟加拉的影响力,看到越来越多的孟加拉人要求学习汉语,看到孔子学院为中孟两国间的相互交流所起到的桥梁作用,我的心里感到莫大的幸福。这种幸福感不单单是看到了我为进一步增进中孟两国人民的友谊、为两国间筑建新的“丝绸之路”贡献了微薄之力的成果,更大的幸福感是看到了孔子学院在孟加拉掀起的汉语热潮,听到孔子学院在孟加拉乃至整个南亚的强力作用的回响。
这回响,将在孟加拉这片金色的土地上奏出更美的交响乐章;这回响,将使孟加拉人民更多地听到中国发展的新乐章;这回响,将永远激荡在一我的心中,激励着我为我热爱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去奋斗,贡献我的毕生。
本文收录于安然、刘程主编《文化传播使者:孔子学院院长故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第一版。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 周铭东
来源公众号:孔院长作者简介
周铭东,教育学博士。云南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2009-2014年,任孟加拉国南北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2016-现在,任孟加拉国达卡大学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