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浅谈中国近代史知识:论一刀倾城
教师浅谈中国近代史知识:论一刀倾城
清朝末年,刘永福将军率黑旗军南征北战、逐鹿中原、显赫一时、威振四方。然而最终抵不过列强的洋枪洋炮,最终含恨九泉。其部下王五善使一把大刀,重六十九斤,刀锋薄、刀背厚;并训练了一批武艺高强的大刀队员。这批大刀队员,在王五的率领下,夜袭敌营,最后只剩王五一人。从此王五万念俱灰,隐退江湖。
1898年,甲午风云过后,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在国家危亡之际,湖南出现了有名的维新人士谭嗣同。谭嗣同,字壮飞,满腹经纶、才高八斗、思想先进,深受康有为先生器重,复命进京。在进京途中,因遇袁世凯的新军与北方“楼兰”之众械斗,在营救灾民的过程中,恰逢打铁的王五,只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句箴言,让王五仿佛在黑暗之中看到了晨曦的一点曙光,看到了国家复兴的希望。之后,视谭嗣同为知己一同进京。从此便拉开了《一刀倾城》的序幕。
倾毕生精力撰写《仁学》,谭嗣同可谓风靡一时。他饱学史书研究西方思想,主张新政,力推变法,废除旧的体制,旧的礼仪。在维新变法的行途中,他经历艰难险阻,险象环生,但始终遵守“视荣华为梦幻,视死辱为常事”为座右铭;视“自古成大事者,要么大成,要么大败”为人生信条。他刚直不阿、秉公办事、表里如一。为新政即使赴汤蹈火,肝脑涂地也万死不辞。在旧势力面前,他锋芒必露,以维新理念唇枪舌剑、口若悬河、针锋相对,令对手束手无策,哑口无言。在生死悠关的危急关头,他当机立断,以迅雷不及俺耳之势,采取霹雳手段,筹划利用袁世的新军,弑逼慈禧退位,并辅佐皇帝推行新政。然而天意难违,“信誓旦旦”的袁世凯倒戈告密,康有为、梁启超闻风而逃。而谭嗣同大义凛然,含恨入狱,决心用自己的鲜血来做一口“警世之钟”。激励后人为新政前赴后继,直到成功。在狱中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最后在菜市口惨死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纵观谭嗣同的一生,可谓英雄的一生。他以国家为重,胸怀苍生;他礼贤下士,兢兢业业;他激情一腔,生性秉直这是他光辉的一面。然而谭嗣同始终没有看透袁世凯,这是他做人的失败;在生死关头,他没能利用机会脱险,丧失了东山再起的良机,他虽忧国忧民,但始终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这也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身是胆,武艺超群的“大刀王五”同样是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他出身黑旗军,刀法精纯,勇冠三军;他满腔热情,然而报国无门;他组织大刀队,夜闯敌营,浴血奋战,最后只身一人,与坐骑一同跳下大江。从此便隐姓埋名,在京畿附近打铁为生。他心中那把“火焰”早已熄灭多时。就在这多灾多难之时,适逢谭嗣同进京复命。与壮飞相遇是王五一生命运的转折。在康有为、谭嗣同的帮助下,王五在京城成立了“强武学会”。“强武学会”在民间声望颇高,弟子如云。王五不仅传授武艺,更重要的是宣扬以武救国,以武强国。王五在京城又逢一位绝色佳丽,这也是一位琴艺高超,而父母之命难违的失意女子。她与王五可谓知音。王五秉性直率,不与朝中那些顽固派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奕亲王为首的旧势力陷害。恰逢谭嗣同等人救出。最后为“戊戌六君子”报仇而血溅黄沙路。王五的一生,光明磊落,与朋友义字当先,为国家豪情壮志、溢于言表。然而终究是一介武夫,没有政治家的气度和远见卓识,但他的这种侠肝义胆的品质却值得后人称赞。
“八面光、八面玲珑”要属袁世凯。从政治角度来说,袁世凯是一位政治投机者。他行伍出身,却颇有韬略,带兵有道,教兵有方,而且立论中庸,处事圆滑。所以他能在维新派和保守派两大势力中间左右逢源,应付自如。最终经过反复斟酌,为了自己的“光明”前途,他终于投靠保守派奕亲王,并向保守派告密,揭发了“康谭”政变。最终让“戊戌变法”在短短的三个月便“夭折亡命”。从伦理学角度说,袁世凯是一位寡廉鲜耻,毫无信用的人,他把“做人直接宜交心,做事圆滑能立足”做为人生的座右铭。这说明他看重的是权名利,淡泊情谊,他是一位政治投机者,他踏着亲友鲜血染红的土地一步步迈上了“洪宪”皇帝的宝座。
《一刀倾城》是一部英雄的血泪史。不仅是谭嗣同、王五等个人的悲剧,还是时代的悲局,也是历史的悲剧。
【本文作者:张群克】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