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随笔写作>

教师谈教新闻的心得感想(2)

时间: 玉凤635 分享

  生:读上述语句后自由发言。

  采访:

  师(记者):

  面对如此种种的阻挠、迫害、变相软禁、与世隔绝、回国困难重重,您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钱学森):纷纷发言。

  明确:这些数字,详细地介绍了钱学森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的矢志不渝。

  师:小结。人物传记,要能读懂重要语句的含义。通过这些语言,可以让读者体会人物的动人之处,从而引发共鸣。

  品读这几个凸显钱学森巨大成就的关键词,学生体会到,用合适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合适的语言内容。

  三、有节制地拓展延伸

  关于钱学森的故事、轶事、正史、野史,可谓汗牛充栋,关于钱学森的家庭、成就、传说也为人们津津乐道,褒贬皆有,甚至还有一些负面的材料,当然可以挑逗学生的猎奇心理,各种媒体、教参上已经说得够多,只要愿意百度一下,说铺天盖地恐不为过。

  但在“这一篇”文章的学习,“这一节”45分钟的阅读课上,在规定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想一网打尽,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没有拓展延伸,教学显得单薄苍白;没有边界的拓展延伸,则会把阅读教学放逐,甚至舍本逐末,泛化虚化。我一直坚持,学生能自己读到的,就没必要在课堂上花时间去越俎代庖,其他不说,单是钱学森去世后的悼词就足以读上一节课。海量的信息,需要选择,精挑细选,为本课所用。我不希望自己的课上,呈现出“文本研读不够,课外资料来凑”的局面。所涉材料,是否都可以引进课堂,也当深思慎重。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欠缺,如果因为猎奇心理,满足了学生低俗的娱乐快感,那么,学习钱学森科学技术上的巨大成就以及爱国之心,就被冲淡弱化了。资料的堆叠,实在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况且,人物通讯,一般是弘扬正面人物主旋律的渠道,理当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善良、正义、光明、向上的种子。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教学,学习如何读人物传记(通讯),至于钱的爱国情怀,应是在教学“如何读”的过程中不着痕迹地达成,不是专门通过一个环节来“感受”的。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仅用三个“一”来进行拓展延伸:一首诗,一段文字,一个情境。具体为:

  【PPT】

  补充资料1:两弹一星

  在钱学森的努力和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PPT】

  补充资料2:2009年10月31日上午11时,中国航天之父科学巨星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很多人写诗怀念他。

  悼念钱学森(刘晏)

  西方游学子,归来敌百师。一星兼两弹,建国谱天书。青衫封将印,科技等大儒。天功开物者,不与圣贤殊。

  【PPT】

  补充资料3:“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获奖者钱学森的颁奖辞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学生理解人们表达的方式。我也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同学们参考,即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化学家巴斯德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我提倡“简洁语文”的教学主张,核心就是两点:一是学情,采用贴近学生的语文活动来支撑课堂教学;二是文体意识,“教什么”要符合文本特征。在这一节课上,我力图体现的就是这两点。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梁增红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 梁增红

  来源公众号: 梁增红

教师谈教新闻的心得感想(2)

生:读上述语句后自由发言。 采访: 师(记者): 面对如此种种的阻挠、迫害、变相软禁、与世隔绝、回国困难重重,您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钱学森):纷纷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87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