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科普知识>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篇:刺要论(四)

时间: 陈响897 分享

  C0119【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

  凡属可刺之病,三刺就有谷气,虚邪僻气杂合,阴阳之气易居,脉气逆顺相反,脉动沉浮异位,脉动四时不符,或邪气稽留,或大量流溢,须用针刺方去。

  C0120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

  所以一刺就有皮邪泻出,二刺就有肉邪泻出,三刺就有谷气到来,谷气到来即可止针。

  C0121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

  所谓谷气至,是指已补即有正气充实,已泻即有邪气虚少,所以用于知晓谷气到来。唯有阴邪阳邪泻出,是阴经与阳经未能调和,却感觉疾病痊愈。

  C0122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所以说:补就有正气充实,泻就有邪气虚少,痛虽不因针刺减轻,病情必将衰去了。

  C0123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阴气多而阳气少,先补阳气,后泻阴气,再调阴阳。阴气少而阳气多,先补阴气,后泻阳气,再调阴阳。

  C0124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

  三经脉动于足大趾附近,必须审察三经实虚。虚却泻它,这叫重虚。重虚,病情加重。

  C0125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凡刺三经疾病,用手指切按,脉动却实且快者,尽快泻它;脉动虚而缓者,就要补它。违反这些,病情加重。三经脉动时,足阳明胃经在上,足厥阴肝经在内,足少阴肾经在下。

  C0126【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补须一方实,深刺它,缓慢按揉针孔,用于尽泄邪气。一方虚,浅刺它,用于调养经脉,迅速按闭针孔,勿使邪气得入。邪气来时,紧急而迅速;谷气来时,徐缓而平和。脉气实者,深刺它,以泻其邪气;脉气虚者,浅刺它,使精气不致泻出,以调养经脉,唯有邪气得泄。刺各种痛症,其脉都实。

  ‖LS07—C0117→C0119‖→‖LS09—C0126‖→‖SW50‖LS07—C0117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

  血管所藏,深不可见的,刺它要微微入针且久留针,以导引空穴脉气。血管浮浅的,不要勿急于刺,按绝血管气血,方可针刺,勿使精气外泄,只泻其中邪气啊。

  C0118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是指先浅刺穿透皮肤,以泻出外表阳气;再刺则阴邪出,是指逐渐深入,穿透皮肤到达肌肉,并未进入分肉之间;已经刺入分肉之间,就有谷气泄出。

  C0119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

  所以《刺法》说,开始针刺要浅,以驱除体表邪气,而引来血气;然后针刺要深,以导出深层邪气;最后刺到极点,深至泄出谷气。就是这意思。

  C0127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

  就是说:腰部以上者,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都能主治;腰部以下者,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都能主治。病在上部者,从下部治疗;病在下部者,从上部治疗;病在头部者,从足部治疗;病在腰部者,从腘窝治疗。病生在头部者,头部沉重;病生于手部者,手臂沉重;病生于足部者,足部沉重。

  ‖LS09—C01251‖→‖LS07—C0119‖→‖SW50‖LS09—C01251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胸膺有病刺胸膺腧穴,背部有病刺背部俞穴,肩膊虚者,刺手部腧穴。舌下生肉,刺舌柱之筋,是用铍针。手能屈而不能伸者,其病在筋;能伸而不能屈者,其病在骨。病在骨治骨属,病在筋治筋属。

  C01271【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治病,宜先刺疾病源头。

  C0129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身患痛症,是经脉之病;身痛而用手按它,不得其位者,是深位之病,宜深刺。病在上部者,是阳分之病;病在下部者,是阴分之病;身体发痒,是体表之疾,宜浅刺;病先发于阴分者,先治阴分,再治阳分;病先发于阳分者,先治阳分,再治阴分。

  C0130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

  刺热厥,留针反成寒病;刺寒厥,留针反成热病。刺热厥,当刺肌肉二次皮肤一次;刺寒厥,当刺皮肤二次肌肉一次。所谓二阴,指刺肌肉二次;所谓一阳,指刺皮肤一次。

  C0131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

  久病患者,邪气进入已深。刺此患者,宜深刺而久留针,隔天再刺它。必先调其病位左右,去除血络。针刺理论就是这样了。

  公众号:其人颂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69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