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之作:孩子的故事
很多学生写作文总喜欢写雨中送伞,这几乎成为每个年级作文课的一个笑梗。但是,笑过之后,又有多少家长记得在孩子的书包里放一把伞?这样,无论是否下雨,我们都不需要再为孩子是否会淋雨担心,孩子也会慢慢理解“未雨绸缪”的真正意义,一切都提前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不是更好吗?
我们经常会说到尊重孩子。其实,对孩子尊重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他们的事情,一定要独立。如果他整个小学都是你一点点捧在手心里养大,怎么能要求他一进初中就完全成为一个小大人?面对突然加大的作业量和浩渺的题海,他一边疲于应对,一边还要听着你早已习惯的唠叨,换位思考一下,如同我们面对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一个新的工作岗位,没有人帮忙,却有上司不停的催促和唠叨,我们又会用怎样的心情面对工作呢?不过,给孩子的独立不是完全撒手不管,看他在岔路上越走越远。而是静静地在他的前面,走好路,带好头,他走偏的时候,拉住他,站在高处,带他看看可能的远方。我们尽其可能地给她一个比较恰当的自由、自主和自处的空间。当然,完全放弃控制和制约是不可能的——那样的自由也就可怕了。
第二个层次,是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青春期的孩子更渴望长大,比任何时候都想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幼稚,有时偏激,有时也会很有道理。经常听到一个故事,十八岁的女儿对她四十八岁的妈妈说:“你知不知道?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最不愿意跟你们这个年龄的人交流!”冷静地想想,可以理解。没关系呀,我愿意等我们都过了现在的年龄,再做回亲密如初的母女。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时间谁都会遇上,与其星球碰撞,火山爆发,不如我们先控制好自己,孩子还小,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孩子可以浅薄,但妈妈应该深刻呀!我们率先做出的冷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情绪,让他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也会渐渐平息。然后,用更为平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培养自我意识的最好开端。
我喜欢读书的年龄是20岁以前,那时因为学习和工作的缘故,我读了很多书。后来,书渐渐读的少了,但那时读过的书至今都有着深刻的印象。所以,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读书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一个积累。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读好书?一个人的曲高和寡是孤独的,如果家长能和孩子一起讨论一本好书,争论一个话题,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了解社会,关注热点,不再去纠结玄幻和游戏,而是对家庭、对社会慢慢承担起观察、思考的责任,这样的孩子,才是以后社会的基石和栋梁。和孩子共同学习、讨论,是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必经之路。
第三个层次,是用知识丰富孩子的生活。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还有自然的,社会的等等等等。我楼下的孩子刚刚七岁,他的父亲已经带着他,骑着摩托车走遍了舟山各个小岛,还有许多莫名的小山。他的父亲是兰花和奇石的爱好者,这个小男孩已经用稚嫩的毛笔画着各种不同形态的兰花,也可以用被人遗弃的陶器,打磨成一个漂亮的装饰。他的父亲给了他不一样的童年,更给了他不一样的陪伴。
现在,各个年级我都在给他们补充一些国学的知识,高年级的学生会谈真实的唐宋八大家,有时也会说说竹林七贤的野史外传,甚至调侃一下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在孩子们的肆意的笑声中,我想,这样的内容大概会印象更深刻吧!
最近有个新闻,北京六年级的孩子用大数据对苏轼进行了解析,在我们更多地说着北京高考分数与其他地区的不公平时,也应该更清晰地看到,北京孩子的综合能力已经大大超过了我们,除了书本之外,他们用更多的知识充实着自己,武装着自己,才会在以后的竞争中一步领先,步步领先。这些能力,或多或少都与他们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分不开吧!
现在由于过多关注应试作文,我自己也会感觉思路受到影响。于是我也开始重读经典的历程。有时和女儿聊天,她会拿一篇小说或者散文跟我聊,我们有时会从张爱玲一直说到民国的那些才女,她已经有了她自己的见解,有时也会笑我迂,我说,我们每个人眼里都会有美丽的花,只是我们看到的美的点不同。看着渐渐长大的女儿,回想我也经历过的她的青春期的焦虑、无助和情绪低落,但我庆幸,现在我们岁月静好。
其实,父母的有质量的陪伴除了青春期的引导,更有对孩子未来的规划。下周,傅老师要跟大家聊的,就是如何做好我们孩子的规划。期待您的参与。
【(公众号:傅老师学语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