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生活课堂 > 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问题感想

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问题感想

时间: 玉凤635 分享

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问题感想

  有一些问题,别人无法回答

  高晓松有一次回到自己的母校清华大学,进行一次演讲活动。在演讲结束后,一个学霸站起来问高晓松,毕业了找工作是应该去国企还是私企。这让高晓松异常的尴尬,他说,我准备了那么久的演讲,不是回答这些世俗的问题的。你应该去问一些成功的商人,他们能告诉你答案。自那以后,高晓松再也没有去大学演讲过,也不担任大学的客座教授。

  有人据此评论,一个几度影响国家民族命运进程的学校,眼光格局不该局限于问人该如何找工作。一个摆国徽的地方摆了你们校徽的学校,心胸气度不该局限于问人该如何找工作。一个高产国家领导人国企外企领导的学校,平台之广何愁工作。所以不是问找工作是否世俗,而是提出问题的人要么不是清华人,要么不配是清华人。现在的教育,只是教出了利己主义者,老师没有风骨,学生不再求知。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提,关键就在于,类似的问题,问错了对象、时间、地点。只关注“器”,而不去关注“道”,探讨可能就在各自的轨道上呼啸而去。

  到外地学习观摩,到了交流阶段,就常有老师问: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的分数?老师写随笔、论文、搞课题研究,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吗?我往往会老实地说,在目前的形势下,想抓分数,其实是根本无需参加“教学研讨会”之类的活动,有人戏称用“盯、关、跟”三个字即可解决(即,只要盯住学生,关闭起来心无旁骛,步步紧跟,不放过任何一个缝隙,死缠烂打,不断地强化训练,此乃考试取得高分的法宝),可能有现实道理。在教师生涯中,像写文章、搞课题、参加沙龙、上公开课之类的事儿,其实,与“提高分数”并无多大的直接关联。就像土木工程的研究生,未必会搬砖砌墙,只与一个人的职业志趣有关。

  到英国去学习,很多老师会问人家:“你们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吗?”“你们学生上晚自习吗?假期学校组织学生补课吗”,“你们是如何补差的”,这些话题是赤裸裸的功利主义思想作祟,典型的国人思维方式,弄得英国老师莫名其妙,因为人家那是正常教育,压根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吴非先生在他的博文《你为什么不愿当个“普通教师”呢》中提到,经常有老师请求他帮忙,弯弯绕绕,要费心思猜,比如“我进步很慢,到学校工作八年,刚刚提升为中层副职……还希望前辈多指教”……他猜写信人的意思,是想找人介绍,在教育行政管理序列“更上一层楼”。吴非先生坦言:我既不想在这类事上“乐于助人”,我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参加一个活动,有来自农村的老师,向我“请教”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只能抱歉地说,虽然知道这些问题很重要,可是具体的方法就我无能为力,教育是一份良心工作,尽力而为,问心无愧。我不希望说些隔靴搔痒的话来忽悠他们。

  在公开课评课时,常有老师指出,这节课没有“小组合作”,觉得非常遗憾,“要是能把课桌撤销过去的秧田编排方式,而围成4人或6人一个圆形团坐状,这节课就完美了”。有必要每一节课都“小组合作”吗?“团坐”形式就是“合作学习”?学生拿着板凳,满教室里找“想跟谁一起学习就跟谁一起学习”的伙伴,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吗?这些问题已经没有多少探讨价值了。类似的还有“怎么没有用多媒体上课”等“技术手段”,“互联网+时代了,怎么不在网络情境下上课,还是过去的一支粉笔三尺讲台”,“怎么没有拓展延伸,还只管单篇教学,就课文学课文”,缺乏“课程建构观”等等似是而非的问题,以至于什么自主学习啦,翻转课堂啦,还有传说中的“学生反了,课堂散了,老师撒手不管了,四周全是黑板了”的“杜郎口教学模式”,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似乎上课不整出点新花样,都不好意思说是上公开课了。还有老师问“怎么才能做到让每个举手的孩子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该问题往大处说就是“上课时如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我猜想,这位老师的意思是,“如果每个学生都被老师提问到”,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了。坦率地说,在目前班级授课制的情境下,至少我还无法做到,即使努力让全班每一个同学都至少发言一次,也未必就能说明“关心全体学生了”;教师能做到的是,尽力让每一个教育细节,都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试想,老师努力做到了“每个人发言”,那么,会不会又带来另一个问题:难道在课堂上要如此平均使用力量吗?也许有人又会质疑:老师,怎么不对特别的对象,多一些“特别的爱”呢?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方式很多,比如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脸色等,都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是为了形式上的“每人一次”的发言机会,恐怕就会忽略了提问的意义了。更何况,老师要尊重学生“不举手的权利”,学生不想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害怕在几百人面前当众出丑,也是人之常情,一定要把他请站起来,反而可能是令其难堪的局面。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也折射出意识中的“形式重于内容”的倾向。

  教育教学上的很多问题,答案是要考自己去摸索的,别人压根就无法替你解决。有时,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逼近真理的过程。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梁增红

  公众号:梁增红

3869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