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课心得:月华与春阳同辉,黛玉与凤姐竞秀——评送教课
教师评课心得:月华与春阳同辉,黛玉与凤姐竞秀——评送教课
11月29日、30日,气温骤降,寒风凛冽。但寒风难掩送教热情,太和县师训处送教下乡活动再掀高潮。此次送教活动的语文送教,由郑标语文工作室承担。由于此次活动点多面广,故工作室成员兵分两路,同时送课。
29日上午,西路送教由县师训处胡峰主任带队,奔赴太和北部重镇的坟台中心学校,给坟台、二郎、宫集三镇的初中语文老师送教,由郑标工作室刘芹、于玉花老师授课,宫锐老师主评;东路送教由师训处高福杰主任领衔,奔赴三堂中心校,给三堂、苗集、三塔三镇的初中老师送教。郑标工作室张允、李洁老师授课,刘维刚老师主评。
30日上午,西路兵团继续西进,刘芹、于玉花、宫锐老师一行顶寒风历阴霾,历经数十公里奔波,赶赴高庙中心学校,为高庙、大庙、蔡庙、皮条孙四镇的语文老师送教。至30日午后时分,本次活动在取得了预期收获之后,圆满谢幕。
正是:寒风凛冽入昧谷,平明送课多歧路。几多好友再相逢,一片温暖心头住。
采。
月华与春阳同辉,黛玉与凤姐竞秀
——评刘芹、于玉花老师的送教课
刘芹和于玉花老师,都是郑标语文工作室的名师。
她们两人不仅学识渊博、教学技艺精湛,而且年轻有为,积极上进,各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刘芹老师的作文互改互评课,匠心独运,设计精巧,经课堂实验历练了多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几近炉火纯青。她据此申报的县级科研课题圆满结题。玉华老师的课文朗读、亲子阅读、师生共读、与家长共读共品名著,在我们太和语文界可谓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前不久,她们两人分别担任了郑标工作室第14、18次网络研修的主讲,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我县初中语文老师奉献了两道精美的大餐(讲座的录音及相关材料,可在太和教研公众号上收听、阅读)。
言归正传,下面我来点评一下两位老师的这两节课。
说说总体感受,诚如几位老师所言,这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迥异,各具风采。刘芹老师的语调、情态、课堂表现像一轮月亮,像林黛玉,温柔娴静,婉约动人;于玉花老师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像一轮太阳,像泼辣凤姐,激情奔放,温暖感人。故而用“月华与春阳同辉,黛玉与凤姐竞秀”作为这篇评课稿的题目应该是恰当的。
先说刘芹老师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一、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完美地体现了新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双线组元、三位一体,及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并重;立德树人,守正创新,语文素养三点共圆。
在刘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种编写理念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比如,听说读写、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这些最能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东西,刘老师把握得很精准,课堂上落实得很具体。而本文的主题——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分步实现一个个小目标,进而实现大目标;面对困难和坎坷,不必害怕和恐惧,分别战胜一个个困难,最终就会赢得成功。这是本文的主题,也是“人文精神”的内涵,刘老师通过自己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娓娓动听的点拨、引领,润物无声地植入了学生的心田,从而完成了“人文精神”的构建、“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
第二、课堂引领形式出新出彩,唤起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与表现欲望。
她以“闯关”为线,串起了课文导读、引领之珠。第一关,自主学习,第二关,合作探究。正是通过这样比学、竞学的方式,动了学生,活了课堂,进而达成了“语文素养”在本课的具体落实以及“人文精神”目标的实现。
具体来说,刘芹老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通过“读”,进而“悟”,接着“写”,最后“说”的课堂流程,让学生找出、理解并把握了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的句子以及作用。并适时授之以渔,力求让学生从中找出并学会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实现积累语文素养的目标。学生的课堂表现证明,刘老师做到了。
第三、默读批注,效果显著;合作研讨,学会学习。
刘老师通过让学生快速默读,边读边批注的做法,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效果显著,值得推广。默读,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相关段落的重点、美点等知识点,并及时把这些知识点予以固化。
刘老师通过让学生前后排相互合作、研讨、交流、答疑解难的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意义深远。
第四、总结拓展有新意,原创诗歌显造诣。
总结拓展环节,刘老师的课件上是一首自创的诗歌,这也是本节课的又一处亮点。
悬崖一刻时难忘,目标分解记心上。
困难到来不要怕,一步一步向前方。
这首诗歌是对全文主题的凝练概括,言简义丰,启人深思,也让这节课在诗意与哲理中落下帷幕。
第五、教学环节流畅,教态亲切慈祥。整节课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月华泻地般严密。
各板块和谐自然的组合在一起,没有牵强硬凑之感,让听课老师在春风化雨般的感受中听到了下课的铃声,徒生“这节课好短”之感慨。李老师的课堂语言规范典雅,教态亲和自然,整节课上,刘老师脸上始终关着慈祥的微笑,对学生嘉奖赞美的神情,唤起了学生对老师的好感、认同感,这对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好处良多。
最后,说说我从刘老师这节课上得到的一些启示:
首先,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之后,不要急着催促学生回答,更不要自己轻易说出答案,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定力,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可以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自己思考出来,说出来,这样学生才是真正的弄懂了,学会了。其次,该教师讲的还是要讲,重点难点,要浓墨重彩,重锤敲击,不厌其烦。第三,课堂语言要风趣幽默,力避平直呆板。要根据文本的内容,富有变化,庄谐兼备,抑扬顿挫。
下面,我来评说一下于玉花老师的这节口语交际课——复述与转述。
说实话,听了这么多年的课,口语交际课我这是第一次听到故而我感到十分新鲜,听得特别认真。总的来说,于老师的这节课,不仅紧扣统编教材的编辑理念,既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淀,又做到了教以致用,教以备考。比如我们安徽省2016年的语文中考题,就出过这样的题目——转述,让学生向别人转述一则药品说明书;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中,有十五个省市的21套试题涉及到了复述与转述题。这充分说明了口语交际题中的转述与概述已经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折射出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对这类题目、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引导与训练是有欠缺的。因而,于老师这节课,既有现实性,又有针对性。
下面具体谈谈于老师这节课的特色。
一、新
表现在教学素材及展示形式新。比如,“银行”的字音误读、学生给老师传话(转述),等,就很新鲜、别致。还有,《红楼梦》中的那段视频,也很新颖,别开生面——声像兼备,富于动感,视觉愉悦性强,又有优美的语言内涵,让学生感到很新鲜。这些元素的“新”从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与热情,为完成下面的复述、转述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段声、像、音乐结合的视频,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再造联想能力。于老师的这种尝试,值得我们借鉴,以视频、图画、表格等形式,承载要达成的任务信息,比单纯的靠文字或者口头语言描述要直观的多,形象得多。
二、巧
表现在引导角度、点拨视角的巧。在“七嘴八舌说小红”这个环节中,从哪些方面“说”?说些什么?假如不加限定、不择角度说,学生可能会说得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李老师设题时用“从语言方面”这一短语加以限制,这就给学生堵上了异途,明示了正道——只从语言方面说,其他的暂且不论。这就很巧妙,很有匠心。
同时,“可以是几句话或者几个词”的限制也很巧妙,如果换成“写一段话”(不少于200字),就会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而“几句话、几个词”就具体多了,轻松多了,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就会不带压力、没有负担地欣然命笔、一挥而就地写出来,口头说起来也会侃侃而谈,无拘无束。这看似不经意的设计细节,实则用心巧妙,颇显智慧。这种巧,还表现在转述内容的安排上。本节课于老师设计安排的概述、转述内容、材料,很显然是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激趣,再训练的思路安排的,这非常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比如,“给老师传话”那个环节、说视频内容的转述上,同样非常巧妙,异曲同工。
三、趣
于老师这节课所选的材料,还有一个共同特点——趣味性。从“银行”被误读成“很行”到“鲁迅踢鬼”再到“传话”游戏,最后是关于《红楼梦》情节的转述,都突出了一个“趣”字。“传话游戏”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新颖别致,充满趣味,从而让学生在全班参与、积极投入的基础上,老师不动声色、不留痕迹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转述。有位教育专家说过:趣味性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源。大家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尝试着借鉴一下这种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学内容、课堂语言、教学风格,也“趣”起来。
四、活。这节课的结构形式、内容、语言风格都很活:活而有序,活而有趣,活有层次。这样,就使整堂课生动,多彩,助力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成。
总之,虽说教有定法,但教的程序、形式却可以在我们的操控下变得灵动活泼,各具风采。
【本文作者: 郑标工作室 宫锐(公众号:太和教研)】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