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科普知识 >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七篇:经络论之二(中)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七篇:经络论之二(中)

时间: 陈响897 分享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七篇:经络论之二(中)

  D0218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厥阴心包经异动,就病手心热、臂部肘部痉挛、腋部肿,严重的就会胸胁撑满、心跳急剧、面赤、眼黄、嬉笑不休。以下是血脉生病主要症状:烦心、心痛、掌内热。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大于人迎一倍;气虚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反小于人迎。

  D0219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手少阳三焦经之血管,起源于第四指之端,上行自两指之间流出,沿手腕外表,自前臂外侧两骨之间流出,上行贯穿肘部,沿后臂外侧上肩,而交会足少阳之后流出,流入缺盆,分布在膻中,分散连络心包,下穿膈膜,全部归属三焦。其分支,从膻中上行至缺盆流出,上至项部,连系耳后,直上,自耳上角流出,然后转弯下行颊部至眼眶下方;其分支,从耳后流入耳内,从耳前跑出,流经客主人之前,交会于两颊,到达眼外角。

  D0220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手少阳三焦经异动,就病耳聋、听觉模糊、咽喉肿大、喉痹。以下是卫气生病主要症状:出汗、眼外角痛、面颊痛,耳后、肩部、上臂、肘部、下臂外侧都痛,第四指不用。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大于寸口一倍;气虚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反小于寸口。

  D0221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足少阳胆经之血管,起源于眼外角,上行抵达头部额角,下行至耳后,沿颈部行至手少阳之前,到肩上离开,交于手少阳之后流出,流入缺盆;其分支,从耳后流入耳内,从耳前跑出,到达眼外角后部;其分支,离开眼外角,下行至大迎穴,会合于手少阳,抵达眼眶下方,下行加注牙床,下行至颈部,会合在缺盆,然后流入胸内,贯穿膈膜,连络肝脏,归属胆,沿胁内,自腹街流出,绕行阴毛处,横行进入髀厌内;其直行部份,从缺盆下至腋部,沿胸区穿过季胁,下行会合于髀厌内,然后沿大腿外侧下行,自膝外沿流出,下行外辅骨之前,直下抵达绝骨之端,下行从外踝之前流出,沿足背上行,流入足四趾附近;其分支,离开足背,流入足大趾附近,沿足大趾与二趾之骨缝内侧,自大趾之端流出,返回贯穿趾甲,自三毛处流出。

  D0222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少阳胆经异动,就病口苦、常叹息、心胁痛、不能转侧、严重的就会面色微尘、体无润泽、足外侧反而发热,这是阳厥。以下是骨节生病主要症状:头痛、下颌痛、眼外角痛、缺盆内肿痛、腋下肿、腋生瘰疠、颈生瘰疠、汗出而寒颤不止、疟疾,胸部、胁部、肋部、大腿部、膝外侧至小腿部、绝骨、外踝前及各关节都痛,第四趾不起作用。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大于寸口一倍;气虚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反小于寸口。

  D0223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足厥阴肝经之血管,起源于足大趾丛毛之际,沿足背上沿上行,离足内踝一寸(2.3厘米)处,上行至足踝八寸处(18.4厘米),交会足太阴之后流出,上至膝窝内沿,沿大腿内侧,流入阴毛处,经过生殖器,抵达小腹,从胃两旁,归属肝脏,连络胆,向上贯穿膈膜,分布于胁肋,沿喉咙之后,向上流入鼻咽腔,连通目系,自额上流出,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其分支,从目系下行至面颊内,环绕唇部之内;其分支,再从肝脏分开,上穿膈膜,上行注入肺脏。

  D0224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痜】、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厥阴肝经异动,就病腰痛、不可用于俯仰,男子睾丸肿大、疝气,妇人小腹肿,严重的就会喉咙发干、面如尘色、肤色黯淡。以下是肝脏生病主要症状:胸满、呕吐异常、飧泻、狐疝、溺尿、小便不通、膀胱不利。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大于人迎一倍;气虚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反小于人迎。

  D0231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十二经血管,潜行在肌群之间,深藏不露;其平常可见的,是足太阴脾经过于足外踝之上,无处隐藏之缘故。各种血管中浅浮而常见的,都是络脉。

  ‖SW60—Q0106→Q01084‖→‖LS10—D0231‖→‖SW57‖SW60—Q0106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任脉,起源于中极穴之下,然后上行阴毛边际,沿腹内,上行至关元穴,到咽喉部,上行至颐部,沿面部注入眼睛。

  公众号:其人颂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68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