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一篇:水热穴论(二)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一篇:水热穴论(二)
SW61——《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61—D0501→Q0801‖→‖SW64—Q0106‖(已迁至《四时刺逆从论》)
‖SW61—D1001→Q1001‖→‖SW33—D0101‖(已迁至《评热病论》)
Q0101至阴:
1、 姚春鹏注:“阴性最重。肾属水,其位最下,故称‘至阴。’至,极,最。”
2、 《太素》卷第十一《气穴》注:“至,极也。肾者,阴之极也。”
3、 《水热穴论》SW61—Q0301“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即为本解。
Q0101盛水:
1、《太素》卷第十一《气穴》注:“阴气舍水,故曰盛水。”
2、《内经校释》译:“为主水之脏器。”
3、盛者,多也。盛水,即多水之脏。
Q0201胕:
1、《内经校释》注:“即水气溢于皮肤而致的浮肿。”
2、《素问直解》卷之三《评热病论》注:“皮里肉外曰胕。”
3、胕,通肤,皮层;胕肿,即皮层浮肿。
Q0301牝脏:
1、 王冰注:“牝,阴也,亦主阴位,故云牝脏。”
2、 牝,pin4,雌性。 牝脏,即阴脏。
Q0302玄府:
1、 王冰注:“汗液色玄,从空而出,以汗聚于里,故谓之玄府。”
2、 《水热穴论》SW61-Q0304“所谓玄府者,汗孔也。”即为本解。
D0401俞:通腧,此指穴位。
Q0402积阴:《素问直解》卷之五《水热穴论》注:“《阴阳应象大论》云:‘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水腧五十七处,乃肾腧五十七穴,其穴从尻至足,在身半以下,地气所主,故曰积阴之所聚也。积阴所聚,水气从之,故水之所以出入也。水从出入,乃水从地中之义,是水腧五十七穴,而主于肾也。”
Q0403尻:
1、《说文》:“尻,脽也”、《玉篇》:“髋也”、《增韵》:“脊,骨尽处。”
2、《百度百科》云:“臀部,屁股。”
Q0403不得卧:《素问直解》卷之五《水热穴论》注:“水病于上,则为喘呼不得卧。”
Q0405分为相输:
1、《素问直解》卷之五《水热穴论》注:“分为相输,谓肾气上升,肺气下降,上下分行,相为输布。今俱受病者,乃水气之所留聚也,水气留聚,则不输布,致有水肿喘逆之病矣。”
2、《素问悬解》卷四《水热穴论》注:“分为彼此相输,而上下俱受者,总皆水气之所留着也。”
3、姚春鹏注:“肺与肾病变后的表现虽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输应、相互影响。”
4、分,部份也;此指肾肺两脏;为,形成也;相,相互也;输,传输,传染也;分为相输,即肾肺两脏形成相互传染。
Q0406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
1、《素问悬解》卷四《水热穴论》作“伏兔上两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黄元御注:“伏兔,足阳明经穴,伏兔上两行,挟脐上行,足少阴经脉也,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五穴,左右同,此十穴者,肾气之街衢也。”
2、《素问直解.水热穴论》作“伏兔一各二行,行五者。”并注:“伏兔上,两腿伏兔穴也。各二行行五,并伏兔之穴,在内旁两行,其一有血海、阴陵泉、地机、筑宾、交信五穴;其一有阴包、曲泉、膝关、中都、蟸沟五穴。左右凡四行,计二十穴,其穴在胫之气街,肾脉从胫而上,故曰:‘此肾之街也。’”
3、《太素》卷第十一《气穴》作“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所冲也。”
4、“伏兔上各二行,行五”,然也!其一,本句乃迁入句SW60-Q0112“伏兔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之总结和解论;其二,本句含穴20,加尻上25,踝上之穴12,20+25+12=57,凡五十七穴,数正合也。
Q0407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
1、脚,姚春鹏注:“古指小腿。”
2、《素问直解.水热穴论》作“三阴交之所结于脚也。”并注:“两行并行,三阴交总结于下,上连于胫,下贯于脚,故曰:‘三阴交之所结于脚也’。”
3、《内经校释》注:“即肝、脾、肾三阴之经相交于足、胫的意思。《灵枢》经脉篇云:‘脾足太阴之脉……循经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肾足少阴之脉……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肝足厥阴之脉……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故云三阴之所交结于脚。”
Q0408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
1、《素问直解》卷之五《水热穴论》注:“肾脉从足而上,亦可从胫而下,故曰此肾脉之下行也。肾脉下行,故名曰太冲,《阴阳离合论》曰:‘太冲之地,名曰少阴’者此也。”
2、《素问悬解》卷四《水热穴论》注:“大钟、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之六穴,左右同,此十二穴者,肾脉之下行者也。名曰太冲(以与冲脉同行,是冲脉之源,故曰太冲,非厥阴之太冲也。)”
3、肾脉(足少阴经)之下行部份,名为太冲。太妙了!所有肾与冲脉关系之疑惑,云消雾散!此正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毕;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Q0409皆脏之阴络:
1、 姚春鹏注本作“皆藏之阴络。”并注:“隐藏于下部或较深部的络脉之中。藏,隐蔽。阴络,部位偏下或较深的络脉。”
2、 《素问悬解》卷四《水热穴论》作“皆脏之阴络。”并注:“凡此五十七穴者,皆脏脉之阴络所通,水之所客也。”
3、 《素问直解》卷之五《水热穴论》作“皆脏之阴络。”并注:“承上文而言,凡此五十七穴者,尻上之穴为肾腧,伏兔之穴为肾街,踝上之穴为肾脉,是皆肾脏之阴络,而为水之所客也。”从之。
Q0901头上五行,行五者:《内经注评》注:“头上有五行,每行各五穴,共为二十五穴。其中,中行是督脉,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五穴;旁二是足太阳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五穴,左右各十穴;次旁二行是足少阳经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左右各十穴,共为二十五穴。其作用是泄诸阳上逆之热气。”
Q0902大杼、膺俞、缺盆、背俞:
1、《素问悬解》卷四《水热穴论》注:“大杼,足太阳经穴,膺俞,手太阴经穴(王冰注:名中府。),缺盆,足阳明经穴,背俞,足太阳经穴(王冰注:即风门热府俞),《孔穴图经》虽不名之,既曰风门热府,即治热之背俞也(王冰《刺疟》及《气穴论》注,并以背俞为大柱,此云即风门热府,其说殊无定准)。”
2、《素问直解》卷之五《水热穴论》注:“大杼,项后第一椎两旁,大杼穴也;膺腧,膺中第一腧两旁,输腑穴也;缺盆,颔下两旁横骨陷中,缺盆穴也;背腧,背中第一腧两旁,肺腧穴也。此八腧者,在膺背之上,刺之所以泻胸中之热也。”
3、“膺俞、背俞”,诸注存异,其义难断,不译待考。
Q0903气街:
1、《太素》卷第十一《气穴》、《素问悬解.水热穴论》、《素问直解.水热穴论》、《内经校释》均作“气街”。
2、高士宗注:“气街,一名气冲,小腹两旁横骨外,气冲二穴也。”
3、“气街”,当作“气冲”,即气冲穴。此“街”实古“衝(冲)”形近之误,不可混淆。
Q0904髃骨:
1、 姚春鹏注:“即肩髃穴。”
2、 髃,yu2,肩胛骨。髃骨,此指肩髃穴。
Q0904髓空:
1、《内经注评》注:“为横骨。”
2、《内经校释》注:“《太素》卷十一气穴注:‘髓空在腰,一名腰俞。’张志聪注:‘髓空即横骨空,所谓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属足少阴经。’按:腰俞只有一穴,与‘此八者’之数不合,故从张注。”
3、黄元御注:“髓空,督脉穴(即腰俞),左右各一……王冰注引《中诰孔穴图经》云:‘腰俞,一名髓空。’”
4、高士宗注:“《骨空论》云:‘髓空,在脑后三分,锐骨之下。’悬颅二穴。”
5、诸注与《骨空论》SW60—Q0113“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龂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论述有异,髓空之穴莫明,不译待考。
Q0906热之左右:
1、 姚春鹏注:“热邪所在部位的附近。”
2、 《太素》卷十一气穴注:“皆热病左右之输也。”
3、 据《天元纪大论》SW66—W0104“左右者,阴阳之道也。”可知:往者为阳,来者为阴。左右,即热气往来之道。
公众号:其人颂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