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你想,或者不想通/答案就在那里(2)
2.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运行一年多以来已取得了积极进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基于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区总体方案,要求自贸区要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继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率先挖掘改革潜力,破解改革难题。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的建立和肩负的任务( )
①坚持了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实现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③贯彻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④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相比于前一题内涵丰富的诗,这一题的问题就要简单多了。对于这个题,选项②③④没有什么问题,②④在题目中没有体现出来,很容易排除。但是选项①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即题目中所说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却有很大的疑问。
我们首先回到教材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知识点:矛盾普遍性是指“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务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书中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从这些方面看,题目是没有问题的,表达也没有问题。
但是题目很显然不是要区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而是考察两者的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并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是书中理论部分并没有说过“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个观点只是在教材中点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所说“它(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可见其并不是作为正式的理论出现在教材中的。当然,有很多教辅中已经将“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作为一个方法论——即便如此,也不影响这个题目所具有的问题。
“上海”这个试点,作为特殊性的代表,没有任何问题,从中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说明这个特殊性与其他地方(代表普遍性)相互联结,并且其他地方的普遍性通过上海这个特殊性表现出来。但是“广东、天津、福建”三地应该是另一个特殊性的代表,只有当“全面推广”时,才能更好体现出普遍性。也就是说,题目中准确的表述是从一个“个性”到另一个“个性”,而不是从一个“个性”到“共性”。怎么能说“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呢?
就算是说“广东、天津、福建”就代表普遍性,题目仍然有问题。首先题目中的确明确表示,上海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但是后面的材料似乎和这一点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后面说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的行为,并且这个行为究竟与“上海经验”有没有关系?题目中没有说到,并没有说“广东、天津、福建”的计划是根据“上海经验”制定,因此这两者之间是还无关系的,至少在题目中没有任何关联。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则材料是把两个毫不相干的事件放在一起呢?如果是这样,就更不存在“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了。总之,选项①和材料几乎是没有联系的,选择①仅仅是因为在教材中出现过。
开放的探讨,非常好,但是如果把本来开放的思考变成统一的标准,就不好了。所以第1题的材料不适合出现在正规的考试中。给的答案,也不能让人信服。
哲学讲究逻辑严密,而出题也应该有严格的逻辑,不同事件需要必要的过渡,必要的说明,表述更要严谨。而不是简单的删减材料,或者拼接材料。
而题目的答案,一定要从题目中体现,而不仅仅是教材中出现过。否则,会教出不讲理的人。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 箫爻(公众号 风雨书桌)
欢迎关注5068儿童网(etw5068)向我们投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