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美文:基础教育下的人性劫难(2)
关于教育的美文:基础教育下的人性劫难
教育就是激活学生的内心,点燃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潜藏的善能,成就一个向学的生命。德尔菲神庙的铭言:“认识你自己。”其深意是人们应当认识到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独一无二的存在,热爱自己,建设自己,通过接受教育成就一个更加美好的自我。其中“更加美好的自我”不仅要有知识的积累,更要通过灵魂的卓越来实现德性的增长。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任何时候,人格比知识更重要,灵魂的美善比知识更重要。甚至高尚的德行就是智慧。因此,鲁迅说,教育就是立人。苏格拉底说,美德即智慧。从学生频繁自杀到校园暴力案件的此起彼伏再到药家鑫,马加爵杀害自己的同学的恶性事件中就反映出我们教育的狭隘和鄙俗,即眼中只有分数,没有人。只关注学生的知识量的积累,很少重视学生的人格养成和灵魂的呼唤。甚至在一味追求分数GDP的疯狂行为中裹挟着对学生人格的伤害和灵魂的摧残。这种将美德从智慧中残忍剥离的教育就是把祸害留给了受教育者甚至社会。是一面在诲人,一面又在毁人。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可谓人性之成长成了教育教育之根本。也就是离开了呵护人性及无为于促进人性成长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伪教育。不言而喻,人性教育缺席的教育既不能真正打开智慧的大门,更为有害的是造就许多人性伤痕累累灵魂残疾人。教育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当一个人的人性,尤其是年幼时就遭到摧残或扭曲后,在人性中留下了深深地伤痕。随着年龄增长,仿佛已经淡忘。其实,它在人的无意识打压下,深深地沉淀在人的潜意识中。但是,只要与生命存在,潜意识并没有死寂,在心理的最底层始终没有停止生命的律动,它总在寻找一起可能和契机去反抗无意识的压抑。无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增加,不断打压潜意识抬头或者迸发。但是无意识打压越激烈,潜意识反抗也更加激烈。潜意识的实现途径一般只有两条冲击他人或者自我虐待,不是毁掉自己就是毁掉别人。当人性中这种充满极度破坏力的负能量在人生中的偶然的消极事件诱发下,犹如江河决堤,不是淹没自己,就是冲垮别人。今天种下恶因,将来就绝对得不到善果。故此,学生自杀及伤人杀人事件的频发和当下的社会道德沦丧与这种粗俗的教育不无关系吗?
学校教育的形式应该丰富多样,唯有这样求知才有趣味,教育过程才有审美。我们因为欲求着美好的事物而成为心系美好事物的存在。不管学生的自身条件如何,基础如何,如果能够在各自的生命历程中焕发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呈现出激活的积极的生命状态,这就是好学生,这也是好学校,好教育的根本所在。民国时的南开中学,经常请来著名的学者做演讲,同学们从演讲中获得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听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激发了同学们的独立思考的学风。学生们还经常举行观点辩论会,激活了学生们思维,不论他们的翅膀有多么地稚嫩,他们的思维有多么地肤浅,他们在校园里获得的这些训练,对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世界眼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同学们还通过办报纸,进行社团活动,文艺演出,使他们的兴趣,才华,理想得以展现,活跃了他们青春的生命。他们在实践中,独立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学会了相互欣赏,彼此激励共同成长。尤其是体育活动是他们展现青春,免于懈怠,提升自我的重要形式。每天下午三点半,所有的学生都要走出课堂,融入火热的课外活动中。如果学生偷懒,躲在教室做功课,一旦被学校发现,立刻记大过一次。南开中学由著名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于1904年创办。一百多年来,她培养了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南开中学的教育成功就在于教育始终以教育的审美特色去唤醒人的求知欲,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激发和塑造每个向学的生命,让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让枯燥变为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且能够在学习中迸发自己身心的潜能,让学习成为个体完整生命的活动。这里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教育逻辑,就是教育的目光从来没有离开过每一个鲜活的向学生命,始终以人性的视觉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教育的起点不在于教多少知识,而是如何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就是激励学生的向学性比强求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而且始终没有把学校教育拘泥于书本知识,更没有把书本知识的学习凌驾学生的生命乃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上。然而,如此珍贵的教育模式却在中国大地逐步走向式微乃至绝迹了。今天的学校教育,却把抽象复杂的教育机械的简化为一个干瘪的分数,学校的眼中只有分数,没有人,更不会去关切人的人性。教育就是为了取得分数,唯此无他,而且为了分数的取得,损招遍出。延长教学时间,节假日补课,压缩学生课外活动时间,挤占音体美教育时间,教学活动单一,分配重点大学指标,争抢优质生源,朝圣衡水中学等等。可以说,为了分数这个唯一的目的不择手段,赤裸裸的一幅马基雅维利的丑恶嘴脸。学生唯有高分数才能入得教育者的法眼,至于你走出校门,人格分裂,违法犯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余何事?简直一个路易十五的做派。“钱学森之问”引发诸多人的思考,许多人苦苦探索,其实答案并不复杂,真相也并不深奥。答案就在我们的眼前,真相就在我们的身边。
《中庸》有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改革首先应当从教育使受教育者的人性不受伤害开始。
【本文作者:陶发成】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