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随笔写作 > 关于历史老人的随笔:历史的温度

关于历史老人的随笔:历史的温度

时间: 春生1139 分享

关于历史老人的随笔:历史的温度

  入冬以来,少雪多霾,阻碍了所有的出行。于是就窝在家里徜徉书中,与书里的人物交流,记取他们的言语,领悟他们的人生,也算是度过这重拾的寒假的最好方式。

  我看的书比较庞杂,但大多和文史有关。而且,自己以为“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原因是我眼拙手慢,读书又全依兴趣,所以从未一目十行,但也达不到细嚼慢咽,而且对兴趣差的部分一览而过,感兴趣的章节还要摘抄下来,已备“反刍”之用。

  在和韩退之谈话时,在和徐少穆交流时,虽然以我的心智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但感到冷冰的方块文字不再只是简约的符号,多处都是一串串带着温度的珠玑,是带着体温的历史活剧的凝结。可能,有些记述并不见于正史,而是以故事的形式在事发地流传。拂去历史的尘埃,抽丝剥茧,一个带着温度的历史坐标逐渐呈现在眼前,这坐标有历史的余温,读之使人心生暖意。

  公元819年正月,韩愈直言进谏被贬到距京城八千里外的潮州,“云横秦岭家何在”,心灰意冷的韩昌黎先生准备让侄孙“好收吾骨瘴江边”。在潮州任上短短八个月,他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为民做了四件大事:除鳄之害,发展农业,赎放奴婢,兴办教育。使这个文化后进、农业落后、弊政陋习、学校不兴的蛮荒之地从此走上了发展之路。在韩愈来潮之前,当地只出现过三名进士,韩愈兴利除弊之后,至南宋时,潮州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最多时竟达总人口的十四分之一,进士也增加至一百七十二名。

  韩愈是个罪臣,不配享有封地。经历了“雪拥蓝关马不前”的他捧给百姓一颗滚烫的心,为潮州带来了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潮州人受其恩,百姓享其利,千百年来,潮州人把韩愈尊为“吾潮导师”。为其建祠,并把城外那条鳄鱼出没的作恶溪改名韩江,江东的笔架山改称韩山,从此潮州的山山水水都与韩愈联系在一起。潮州人给自己的孩子起名时,也忘不了那位已经远离了潮州的文人。昌黎路小学的名字和韩愈有关,潮州市240多万人口中,很多人的名字跟韩愈有关系,其中名字有韩字的有2000多人,名字带愈字的有1700余人。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位功臣。但因英军的炮火吓坏了清廷,他却成了近代史上第一位“罪臣”。1840年9月被革去两广总督、钦差大臣之职贬到镇江,1841年6月 “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此时黄河泛滥,军机大臣王鼎(蒲城人)保荐林则徐戴罪治河。治黄功成,林则徐还被“仍往伊犁”。百姓的眼里不容沙子,在广东和镇江,前来慰问的群众阻塞了街巷。林公西行虽然路途艰辛,却到处受到民间和中下层官员热情迎送。1842年8月21日离开西安,“自将军、院、司、道、府以及州县、营员送于郊外者三十余人”。抵兰州时,督抚亲率出城相迎......历经四个月零三天的艰难跋涉,林公终达伊犁,伊犁将军布彦泰立即到寓所慰问。一路上,百姓不认为他是去就罪,倒像是英雄凯旋经过,而来为之壮行。

  林则徐在流放伊犁期间,他建议屯田实边,捐私银设计修建河渠,从而解决了边陲官府和百姓的吃粮问题。这段河渠被后人称为“林公渠”,造福当地一百二十余年,至1967年新渠建成才退役;他积极推广的“林公井”(坎儿井),现仍造福百姓。

  厚重的历史,鲁迅看到的是“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君王借礼教愚弄残害百姓,这份血性也是历史的温度,是冰点历史。然而,帝王的高冷与百姓的温护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百姓这个秤砣量出的却是带有人性体温的历史。

  历史老人就是这样奇怪:君封王赏的封地虽然辉煌灼目,但却会因君王而去,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也会因朝代更替而失;百姓的赞许虽微不足道,但远比帝王的褒奖更有温度,因而更恒久。

  合上历史的书页,李唐王朝早已作古,满清王朝也已作昔。但百姓用心赐赠韩愈的这块封地却使李唐王朝的一方江山在当时已山河更名易姓,且不曾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易主”,享祀一千二百年,而且将一直延续下去。三公里长的林公渠、遍布新疆的林公井还暖暖的留在祖国边陲,滋润、温暖着华夏大地的一隅。韩愈祀享的一山一水一祠,以林公命名的渠井,是百姓的“封赠”,跨越了朝代更迭,超越了历史,与山河同寿,与天地同春,凝铸成了丰碑,成了历史的坐标。

  本文作者:一土(微信公众号:三贤文苑)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6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