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随笔:去山水间寻找
教师随笔:去山水间寻找
工作之余,寄情于山水,是我最大的乐趣之一。
我曾到过人杰地灵的绍兴,白白的粉墙,黛色的瓦,翘翘的飞檐,雕镂的廊,弯弯的小河从镇中穿过,在百草园,在三味书屋,在咸亨酒店,去寻找“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
我曾到过“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在无月的深夜,乘一艘游船,在柔顺的风里,去三潭映月,去断桥,去雷峰塔,聆听那风姿绰约的爱情故事……
我曾到过“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登楼远眺,极目楚天,长江浩荡,尽收眼底,一个人斜倚栏杆,品味着诗人留下的千古情怀……
我曾到过矗立着“无字碑”的乾陵,拜访直到66岁才称帝、可称千古一人的武则天,妄自揣测所谓“无字”,实则“无言”,是智者对尘世最干脆的回答……
我曾到过“自古一条路”的华山,在大雪过后,沿着陡峭的山路,手脚并用,体验到了华山之险,并在据说是金庸先生“华山论剑”的地方,和朋友一起挥舞宝剑摄影留念……
我还曾到过“归来不看岳”的泰山,五个半小时的登攀,经历了十八盘的严峻考验,终于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滋味……
每至一处,都有太多的收获,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情思。
古人为何在失意时喜欢寄情山水?这说明,山水本身就有抚慰伤痛、豁达心胸、舒缓压力的功效。作为教师,多抽出时间去山水之间走一走,看一看,既可调节紧张工作带来的压力和劳累,又可在放松神经的同时,调剂生活,增长见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岂不美哉?
近几年,因为拥有了私家车,出行更为方便,用自驾的方式到山水间畅游,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更多了说走就走的快意。每至国庆长假,便邀三五好友,驱车而动,几百公里的行程不在话下。这时候,不再追逐名山大川,徜徉在城市周边的青山秀水,住住农家院,尝尝农家饭,与外界偶尔因信号不足暂时中断一下联系,真是其乐融融。久之,竟有上瘾之嫌。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常想,像我这样山、水皆乐之人究竟是“智者”还是“仁者”?不过如果非要做出选择,我则更倾向于“山之乐”。我喜欢在崎岖的山路上一路前行,眼前风景次第展现,天越来越近,顶峰就在眼前。或许这蕴含着我的人生价值取向——我更愿意做个“仁者”,像山一样沉稳、淡定、包容、平和,站得高,看得远,有壮阔的心胸,有宽广的视野,坚定,执着,不轻易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这些,也逐渐演化成为我对教育的理解,融入了我对人的培养方向的思考。
有老师说,出去转转,劳心费神,没意思。其实,山水之乐,全在于心。出去游玩,我有个痼疾:见山,则想至顶,哪怕同行之人已经全部放弃,我也选择坚持。名山如此,荒山亦如此。常在登顶之后的返程中被游客追问:山上有好玩的东西吗?我总是笑着回答:有。或有一亭,或有一树,或有一石,或只是一片空旷,仅此而已。我是在骗人吗?在我心里,当然不是,竭力登攀,打开视野,战胜种种挑战,达到目标,还有比这个过程更为好玩的吗?
沉醉于山水,一个人的灵魂会逐渐变得丰盈、素雅、乐观、沉静,这恰恰是一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性格与气质吧?
【本文作者:王福强(微信公众号:王福强的小院)】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