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后”纪录片观后感:拿什么拯救你,分离焦虑的父母(2)
3. 孩子对你的依赖,都是你自己一手培养的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都是父母一手培养出来的。这句话我起初也不信,因为父母的意识层面都是希望孩子能有主见,思想独立啊,怎么可能去培养孩子的依赖心里呢?
其实这也是父母的潜意识在作祟。
有些父母因为童年里,自己获得父母的关注和帮助比较少,所以内心里住着一个未被满足的小孩,当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她就会竭尽所能去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
甚至跨越边界,帮孩子做本该他自己做的事情,表面看来是对孩子负责,实际上是在安抚小时候缺未被关注的自己。
我其实也有这样的问题,小时候由于姐妹很多,父母忙于生计异常忙碌,少有机会与我亲昵和交流。虽然我的成长并没有问题,姐姐们也对我进行了细致的照顾,但是对于与父母的互动,以及渴求被父母关注的需求,一直没能得到满足。
于是,在孩子出生以后,我总希望寸步不离的留在他的身边。在他满月后,为了我能睡几个整觉,他奶奶将孩子带在身边睡。但是,半夜里我几乎能听到关于他的任何声音,而且会迅速的跑过去,看他是不是需要我。
产假结束,每天下班,我是整个部门走得最快的一个,生怕耽误了回家带他的时间。那份紧张和在意,超过了我自己的想象。
孩子长大后,我才发现他对我的依赖超过了其他的孩子。而我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才找到了其中的答案,因此才下定决心改变自己,首先是收起一半的注意力,将更多的精力用来投资自己。
其次,如果他不需要我陪伴,我给他独处的机会。目前,孩子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小爱好,出去能玩得很嗨,进家门也不会时刻围着我团团转。
这一切变化的背后初衷,与其说是在培养他的独立,不如说是给自己提前退出他的生活做准备。
4. 不要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完全重叠在一起
有心理学家说,现在的父母不是给孩子做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多了。更有甚者,将自己的生活完全和孩子的重叠在一起。
他们对孩子密不透风的关注,事无巨细的帮助,都是切断孩子成长,以及剥夺父母精神生活的不利因素。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对孩子的爱和关注更理性更健康呢?
我觉得是父母要至少留一半的精力,来投资自己的生活。
第一,如果在职,那么用心将自己工作做好,如果不在职,找一点固定的事情来打发时间。我从职场离开了,但是我发展了写作的工作,在我伏案读书和写作的时候,我的角色是作者,就不再是24小时妈妈。
第二,保留自己爱好。我见过围着孩子团团转的妈妈,说得出孩子的爱好,但已经忘了自己的爱好,那个锡坤的妈妈,我就完全看不出她有自己的爱好,这叫隐藏自己的需要,是不可取的。我就有爱好,定期看电影,和先生一起看或者一个人去看。还有旅游和读书,无论孩子是否可以同行,我自己都一定会找时间去做。
第三,有自己的社交。我重视朋友,一个星期至少和朋友聚一次,或者电话长线交流几次。这样既让自己减压,又能通过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一举两得,非常重要。
第四,重视夫妻关系。在家庭里,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如果有良好的夫妻关系,孩子的问题两人一起面对,孩子的离开,有父母共同的祝福,那母亲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孩子的内心也会轻松许多。
换句话说,做父母要有未雨绸缪之心,提前设想和孩子分离的那一刻,并且接受孩子终将脱离我们的保护,有自己的生活。
为此,我们自己做到从容和饱满,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心,当分离的那一刻来临之际,我们倾注的就将是热情的祝福,而不再是满心的焦虑。
本文作者: 周周,多家媒体签约作者,终身学习的妈妈,擅长亲子教育,婚姻情感的文章。
微信公众号: 周周的茶话会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