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感悟:一节公开课的反思——怎样让课堂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深秋的寒意越来越浓,我本来就比较怕冷的体质愈加抵抗不住,总觉得今年的温度有点低。但是今天却格外的感觉温暖,也许是气温回升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来自内黄的一些领导和骨干教师,到我校交流学习,兴奋促使体内细胞加速运动。无论如何,上面的叙述是毫不夸张的真实感觉。按照学校的统筹安排,结合我们班里的实际进度,我上了一节Reading(阅读)公开课。
任教英语学科的老师都清楚,英语课堂教学中比较难以应付的就是Reading课。尤其是到了八九年级,Reading的篇幅较长,知识点比较多,语法感念涵盖面广,怎样设计好一节高质量的Reading课呢?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真是水平,我通常会把Reading分为两个课时上。第一个课时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为主,并完成相应的一些阅读理解练习。第二课时则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技能的训练,以及重要语法以及知识点的学习。结合今天的Reading公开课,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第一、 总体而言,目标的设定简明扼要,能够体现阅读课的课型特征,但也有需改进的地方。
按照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一个目标只是在课堂中渗透,而不是明确来表达出来。)以及Reading第一课时的要求,我设定了是三个目标:1. 会读本节18个课标单词,并能说出它们的汉语意思。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本篇短文;3.能够通过推测、寻读、细读等方式解决相关阅读练习。
通过课堂实践和课后反思,目标1、3比较恰当可行:这篇Reading生词量比较大,总共18个生词,要求学生会读能认识是比较合情合理的,尽管还有一些学生的单词发音不太准确,有待下一节课正音练习;对于一篇阅读课,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也是势在必行。第二个目标就不太合理,说着容易做着难,一篇将近180多字的长篇阅读,生词量将近10%,“正确、流畅地朗读”的确不易。课后,一个听课的老师说,就是让我们老师读,如果没有提前的充足预习,也很难达到这一个目标,显然这个目标的设计就有点不切实际,忽略了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不能做到“以学定教”。这就要求以后的目标设定,尽量做到切合实际,可操作性比较强。
第二、 独学任务具体,指导和要求明确,唯一的缺点就是内容过多。
按照课前对文本的分析,以及自己对Reading课的理解,我设计了5个独学任务:第一个是根据文中插图,预测A-D四项陈述中哪一个能够表达本文观点,并通过“限时跳读”的方式在文中找到答案。第二个是采用“寻读”的方式,完成一个时间轴线图。(通过文中四个不同的时间,找出相应的时间。)第三个是“细读”文章,然后完成一些比较细节化的问题。第四个是读文章思考问题,并与同伴讨论。这一个问题是对文本学习的升华,也是一个探究题,答案也不唯一。最后一个任务是解释文中比较难懂的句子,通过对这几个句子的理解,加深文本的学习。
为什么上课会拖堂?为什么课堂任务解决不了?原因有多方面,诸如课堂节奏慢、学生课堂突发情况、课堂生成超出课前预设、展示任务设计不合理等等,另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老师的“贪心”太重,总想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内容,却没有认真思考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我也经常犯此类错误,高估学生,内心总是存在侥幸心理,想当然认为学生可以(或应该)达到更高的要求。这的确不是一个很好的习惯,需要改正。比如今天的设计,如果能够把第四个和第五个任务删掉,也许课堂就显得更流畅,更舒服了。
第三、展示基本是全员参与,体现原态课堂的真实性。
就是因为学生在展示的时候出现了诸多问题,才有了新的课堂生成,以及新的教育契机和资源。但是因为个别小组展示的声音不到位(不够自信),自然会表现得语言不和谐、发音不正确,这些都是老师下一节调整教学活动的第一手资料。
第四、还原阅读本色,把阅读技能的培养进行到底。
作为一节阅读课,可喜的是我慢慢坚守“以课定教”的本色,而没有犯经验主义,讲解太多知识点。很多老师认为,一个长篇Reading有那么多的生词和语法点,是要一一讲解的,否则心有不甘,很不放心学生,因此,往往会把一节精美的文章肢解地支离破碎,阅读课变成词汇课或语法课。如果长此以往,中考的阅读(40分),怎样保证学生能够有熟练的技巧,获取较高的分数呢?另外,文本要传达的文化气息,也会在肢解过程中变得毫无踪影。那语言的“人文性”又何以体现?总之,这节课的总体设计,是比较符合《课标》要求的,体现了英语不同课型的功能性。
第五、一节朝着教育本质行走的课。
首先,在整个课堂环节中,老师一直是学生的引领帮助者,真正在行走的是学生,学生读、学生练习、学生展示、学生质疑和补充,老师只是在需要的时间显身,给予学生更精确、细致的点拨和指导。这就意味着学习的主体——学生做了课堂真正的主人。他们通过自合探、点展练的方式,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
其次,老师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渗透,一节课里,针对着学生出现的不同状况,老师用轻松的话语化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并多次使用谚语激励学生如何做到更好。比如:当发现学生读音错误较多、课文不流畅的时候,老师告诉他们“Practice makes perfect.”;体现小组合作的时候,老师说“A man may go faster,but a team may gofurther.”等等,这样的长期熏陶,势必给学生一个更好的价值取向。
最后,老师以文本为依托,启迪学生去拥有更乐观、更丰富的人生。本节课我以“Mickey”这一个小人物角色,告诉学生无论谁,只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都会换来美好的生活,并以图片的形式,推荐一些中国经典卡通角色“美猴王”、“钢铁葫芦娃”等形象,让学生学会欣赏经典,并通过赏析的方式,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最后板书了一个“Mickey”简笔画,列出了本课时的课标词汇。新教育倡导的理想课堂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重境界:发觉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尽管距离第三重境界还有一定的一些差距,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但毕竟,已经向着这个方向在发展,并且已经挨到边上了。这一点,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每一节课,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能够经常反思课堂,并及时改善,我们的课堂会日趋完善,朝着接近教育本质的方向行进,师生也将过上比较和谐、幸福的教育生活。
【本文作者: 产业集聚区王辉霞】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