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引爆点》有感:你会因为一件事就判定一个人吗
读《引爆点》有感:你会因为一件事就判定一个人吗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引爆点》,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豆瓣评分7.7分。这本书主要探讨了社会的流行潮是如何引发的,作者提出了流行三法则。
1、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e few):若特定人物中有人意识到了时尚趋向,然后通过社交关系、积极努力和个人魅力,便可将某种信息广泛传播,这其中有联系员、内行、推销员3类人物
2、附着力因素法则(Stickiness Factor):信息本身要具有影响力;
3、环境威力法则(Power of the context):人类对外部环境变化季度敏感
在“环境威力法则”中,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促使人们发生某种行为的推动力不是来自某类人,而是来自其所处环境的某个特征。文中举的例子是地铁上的涂鸦,这是一种混乱秩序的信号,让人更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中犯罪。虽然有人会认为有犯罪倾向的人迟早会做出犯罪的行为,但“意识”和“行为”还是有极大的不同的,正是因为这些环境的刺激,才让事实发生。
周围的环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呢?作者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他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最终得出了意想不到的结论。他说到,我们原来的想法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只从内在特征去考虑,忽略了具体情境所起到的作用,我们对于人们行为的真实原因的认识是自欺欺人的。我们常常会高估性格因素,而低估具体情形和环境因素。
比如我们在描述一个好朋友的性格时,可能会说:“他是一个诚实的人。”而不会说:“他在生活中很诚实,但在工作中可能就不那么可靠了。”事实上,诚实并不是一个基本的特质,或者说“统一的”特质,诚实也分不同的时间地点。对于性格,我们会比较绝对:那个人是这样,而不是这样。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会这样想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发生了小故障。性格其实更像是在某个时刻、某种情境和环境下流露出来的习惯、倾向和兴趣的集合体,这些东西互相联系,却并不是密不可分的。
不知道大家看到以上的这些观点是否有所触动,但于我而言感受颇深,填补了我对人认知,也为曾经独断的自己而感到惭愧。
当一个刚毕业的小女生因为担心完不成绩效而偷偷对工作作假时,我断定她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一个不诚实的人,一个品格有问题的人;当有人在私底下说了别人的坏话但当面却是阿谀奉承时,我判定他是一个两面人物,不真诚假惺惺的人;当有人在一件事情上不用心,马虎了事,不负责任的时候,我认定他做任何事情都将无当担,不负责。
当然,我也曾因为一个人在某次拓展活动中表现的积极热情,头脑灵活就认为这个人是公司要寻找的可培养的人;也会因为一个人善良的举动而从内心深处认为他是一个有爱心的好人。
为什么要因为某些事情的发生而对某些人贴上了标签呢?为什么要分成好与不好?环境威力法则让我明白,任何人都应该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去评判,我们在评价某个人的时候不应该简单的说这个人怎么样,而应该说这个人在这件事情中怎么样。对自己也是,不应该因为一时的失败而妄自菲薄,或当下的成功而得意忘形。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又将有怎样的表现呢?唯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你是否会因为一件事情而对一些人失望,或者对另一些人希望?如果你能看到这篇文章,我希望你能和我一样,从今天起,努力的告诉自己不要因为简单的一件事而去判定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从此以后,要带着具体的情境去看待这个世界的人事物,只要情境在改变,就要开启新的认知。这样想着,觉得自己好像变得宽容了很多,也平和了很多。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答,大意是这样。
问:去过100个以上的国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答:可能会更加宽容的理解这个世界吧,不会认为什么是必然的对,什么是必然的错。生活方式可以有千万种,思想灵魂可以五彩缤纷。
读书也是一种内心的旅行,会听不同的人分享经历,或理性客观,或感慨悲歌。对于读者,或恍然大悟,或热泪盈眶。《引爆点》这本书除了带给我关于流行潮的思考外,也如真实的旅行般,启发着我理解这广阔的天地万物。
PS:
看到本文的封面图时,你在想些什么呢?是否和当初的我一样误解了封面中的女人,Godiva夫人。
这幅画名叫“马背上的Godiva夫人“,是英国考文垂博物馆著名的油画,是城市名片。英国统治者Leofric伯爵为筹集军费,决定征收重税。善良的伯爵夫人Godiva向丈夫请求减税,伯爵说,若她裸体围城走一圈,就同意减税。第二天夫人真的一丝不挂,骑在马上.。居民为尊重夫人,当天全部关门闭户,街道上空无一人。
【本文作者:HAOMIN。(微信公众号: 先读后感)】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