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故事创作 > 关于静心的感悟:我为什么静得下心来

关于静心的感悟:我为什么静得下心来

时间: 玉凤635 分享

关于静心的感悟:我为什么静得下心来

  蛮多朋友都羡慕我,说我静得下心来,这太难得了。

  他们说他们有很多想法,就是静不下来慢慢梳理。

  他们总结说,他们静不下心来,是因为杂事多,我能静下来,是因为几乎没有私事。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没有任何负担。

  我说其实不是的。我没有私事不是原因,只是一个结果。原因是我主动拒绝了很多事情,刻意给自己营造了安静的环境。人要学会断舍离,学会戒律,不懂拒绝,就永远都静不下心来。

  如果碰巧遇到一个对国学感兴趣的朋友,我会解释一遍《大学》里的道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定,静,安,虑,得:七个字,搞清楚了,人多少就要静一些。

  先说“知”。佛道修行有一句话,“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知是觉知,感知。火星子溅手背上,疼,这是生理的觉知;大人瞪你一眼,怕,这是心理的觉知。这个知还不是知识,知识是觉知的一个结果,有时候,反而是修行的障碍,这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思。知更多的是说一种能力,人人具备的觉醒的能力。众生本性具足,明心见性,直了成佛。

  王阳明心学浓缩下来便是知行二字,发端开便是一段口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知止而后有定的知,是良知的知。

  再说“止”。止是知的对象。是戒律,界限的意思;也是目标的意思。到此为止,这是截止的意思;点到为止,这是停止的意思;适可而止,也是停止的意思。做人,做事,你一定要知道哪里是你的边界。不然,就漫无目的,无法无天了。“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可以鸟乎。”知足你就能常乐,知止你就能恒定。你要知道你要去哪里,然后要知道你的戒律是什么,于此无关的事情,便是你的边界。止于至善,这是人修行的目标,目标笃定,排除干扰,你就能进入定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是戒定慧里戒与定的关系。要懂持戒,才能安定。不然,谈定,就是扯淡。

  再说“定”。定是禅定的意思。禅定是佛法六波罗蜜之一。六波罗蜜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般若是大智慧,持戒后,能禅定;禅定后,能得大智慧。这便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的意思。禅定,修的是定力。定力便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止于至善,我就咬定这个目标不放松。有一个愿力,我就咬定这个愿力。有定力,才有动力;有目标,才会奋斗。

  心生一念,止于此念,定于此念。专注进去,你就能达到忘我的境界,心无旁骛,没有私心杂念,这是定的意思。

  再说“静”。人不能静,是因为不知其所止,不知其所定。说“宁静而致远”,如何能宁静?你一天十万个念头,你还静得下来?你要专气致柔,如婴儿一般,才能得静。泰山崩于前而不乱,便是一种静。这种静的背后,是知道自己求什么,知道自己该坚持什么,是毫不动摇的一种精神。遇到挫折就心乱如麻,就是没有修止和定的功夫。每临大事有静气,静是一种气,有时候是沉得住气的气,很多时候,更是心平气和的气。古人说人有养定功夫,养静功夫,便是这个道理。

  这世界知其所止的人何其少,知止又能笃定执持的更少,所以说,能够静得下心来的人少,也是自然的事。

  后面的“安”“虑”“得”,择日再叙,今天主要梳理一个人的静气如何而来。目标是如此,也就到此为止。


  【本文作者: 李日白】

  【微信公众号:日白匠】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54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