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让“学”真正发生观后感
《阿长与山海经》,让“学”真正发生观后感
吴勇老师写过论文《让习作教学的“教”真正发生》,让人反思,原来很多课堂没有真正有效的“教”;那么“学”呢,很多课堂是否假装在学,学得粗浅,学不得法呢?肯定是有的。
窦桂梅老师《阿长与<山海经>》一课,让“学”真正发生了,这样充满思考、智慧、灵性的学习是怎样达成的呢?
01
把话筒给学生,把话语给学生。
课堂给学生的舞台,可以比我们想象的更大。前面,窦老师让一个学生足足汇报了好几分钟,让她不停地说,甚至无话可说时充当主持人去问其他学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这个开头,让整堂课的学生感受到了“我要说话”、“轮到我说时,我要多说一点”、“这课就是要多说”。这简直犹如魔法,接下来,我们看到了话筒始终在学生手里,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解释是学生提出的,文本是学生解读汇报的。妙语连珠、思维碰撞、你来我往、沉浸投入,这不是被迫式发言,这是学生想要滔滔不觉地说,想要展示说,这就是真正的“学”。
02
极丰富文化元素点燃学习。
板书采用坐标轴形式,跟阿长有关的事件,让分正负两极,这一下引燃了学生的思考,提出了很多疑问。这丰富的板书,随着课堂不断变化,都是学生思考的点滴。窦老师《葡萄沟》一课,也是板书结合简笔画、文本,形成了一幅画。鲁迅的背景文化巧妙溶于其间,再加上音乐、故事演绎,课堂是极其丰富的。正是这些点燃了六年级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不怕丰富,就怕浅显。
03
“教”好,自然“学”好。
紧扣“回忆性散文”体裁,师生归纳总结“删繁就简”、“欲扬先抑”等手法;丰富的“预学”、“共学”、“延学”设计;紧扣年段目标的概括能力、语言动作描写分析能力;浏览、精读、朗读、演读多重方法,就像一根魔术棒,用着无与伦比的道具、体系来讲述感染所有人的传奇故事,学生怎么可能不“学”好。就连观众也一起重温了鲁迅,燃起了重读鲁迅的欲望。这样的课,已然是经典,听众都成了学生。
【本文作者:王丽(微信公众号:红谷一小语文名师工作室)】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