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故事创作>

关于回忆的故事:难忘村里“三书记”

时间: 晓晴1082 分享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村里有这样一个人,他既没有编制也不称为村干部,却往往和干部一样有微信受尊重,人们称之为“三书记”。

  所谓“三书记”,因为他身兼通信员、勤杂员、广播维护员三职。那时候村里的干部都要带头下地劳动,研究什么事情需开会的,都在早晚进行,仅有“三书记”一人是全“脱产”的,整天在村部值班,来人接待,烧茶到水,发送通知,各项杂务事情都归他负责,就连群众找干部需办的大事小事都由他负责转达,日子长了,人们就称他为“三书记”。

  可别小看这“三书记”,他的工作量可不轻呢。首先是通信员,在那个年代,谈不上什么交通工具,仅靠两条腿,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靠他到各小队各户发通知、送书信,到了八十年代,村里为他配了一辆自行车,但道路坑坑洼洼,也难行走,往往是骑10米、扛5米,一个村兜一圈,就需半天时间。

  “三书记”的另一职责就是勤杂员,从扫地抹桌到烧茶倒水,从信件收发到来人接待,白天忙得团团转,晚上还要在村部值班,那时候上级派来的包村干部,也都吃住在村,他又兼任炊事员,当上“伙头军”。那个年代,老百姓有个习惯,家里有红白喜事都要请干部吃饭,感到有面子,也请他帮助通知召集。他自然也成了邀被请的对象,享受纯钢干部的待遇。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村里通上了有线广播,他又担任了广播维护员。自从有了广播方便多了,大事小事都有广播来替代,虽然不要在奔波通知人,但他工作量仍然不轻,一个村的广播线路连起来就有十几公里长,几百户农户的小喇叭,都要他维护,遇到刮水下雨,不是杆子倒了就是线路断了,他都要顶风冒雨突击抢修,那家喇叭不响了,都要上门去维护。就这样起早贪黑,吃辛受苦,从不吱一声,但年终工资报酬,比一般干部高一点,享受副村级待遇。

  “三书记”一干就是几十年,从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一直干到满脸皱纹头发花白的老头。90年代中期,村组干部人员精简,“三书记”是首批精简对象。精简后的“三书记”成了无退休金、无定补、无生活补助的“三无”对象。当初风光一时的“三书记”成了一名普通群众。他和许多同行一样,年轻时辛辛苦苦,任劳任怨,从不向上级邀功请赏;年老后心态平和,安度晚年。直至今日,还有很多老百姓与他见面时还是热情地招呼他:“三书记好!”


  【本文作者:张同祥】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于回忆的故事:难忘村里“三书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村里有这样一个人,他既没有编制也不称为村干部,却往往和干部一样有微信受尊重,人们称之为三书记。 所谓三书记,因为他身兼通信员、勤杂员、广播维护员三职。那时候村里的干部都要带头下地劳动,研究什么事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836584